从伊斯兰文化现象透析回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3

从伊斯兰文化现象透析回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刘跃东

刘跃东

(北方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回族传统体育以其独特的历史性、民族性、多样性、交融性等特点闻名于世,它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一朵奇葩,其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伊斯兰文化回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

[作者简介]刘跃东(1981—),男,硕士,北方民族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3-0140-04

一、伊斯兰文化现象在回族传统体育演进中的影响效应分析

文化现象是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有偶然性、适时性的具体文化事项[1]。它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特点。伊斯兰宗教一经产生便在民族迁徙、战争、文化融合、生活环境变迁、宗教信仰等各种文化现象中延续、继承,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人们传承衍变。而回族传统体育正是受到伊斯兰文化深刻影响形成的一朵奇葩。下面着重从民族迁徙、文化融合、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等多个文化现象来阐释回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和演变的内在规律。

(一)民族迁徙与军事战争对回族传统体育活动形成的影响

1、民族迁徙

从历史上看,回族的先民来自中亚细亚的阿拉伯和波斯。远在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大食国(中亚细亚一带)已经派遣使节到中国,许多大食商人借助水路陆路来到广州、泉州、杭州、天山南北、河西走廊、长安、洛阳等地从事商业活动[1]。但大批的迁入与蒙古国的西征分不开,13世纪初叶,随着成吉思汗西征的胜利,在战争中被俘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和信仰伊斯兰教为主的中亚细亚各族商人的来到中国,这些人便是回族的始祖[2]。这也是回族体育的酝酿时期,特别是回族武术在中国形成、传播的雏形时期。民族的迁徙融合成为当时多民族武术交流与融合的先决条件。

2、军事战争

3、世纪初蒙古崛起以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开始大规模的西征,在战争中,将被俘的轻壮年阿拉伯和波斯人签发为兵,并编入到蒙古军中以补充蒙古兵源,也就是后来的“回回军”。元代是回族的形成时期,也是回族各种体育活动的形成时期。元代在蒙古人的统治下对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回族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多的政治优待,并随之出现了“元代回回遍天下”的局面[1]。由于战争的平息,并把军事武艺带到了清真寺院,使得武术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回族武术。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军事武艺在清真寺院氛围影响下发生的质变。如明末流行的“回回十八肘”是以肘法为主的短打招法;今山东省冠县回族聚居地是有名的查拳之乡。查拳的起式“都瓦依”和“依玛尼”都有浓厚的伊斯兰文化特色[2]。除此之外,回族的穆圣拳、穆林拳、通臂拳、心意六合拳等,对后人都有影响,至今广为流传。

二、文化融合和生活环境变迁对回族传统体育活动形成的影响

(一)文化融合

回族传统体育长期以一种民族文化的形态存在,它根植于回族的信仰、生活、习俗之中,成为回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伴生于民族的融合、演化和发展过程中,成为溯源民族发展历史的有限样本[3]。公元7世纪中叶,由于唐朝商业的繁荣,吸引了大批阿拉伯商人和波斯人经商,其中很多人定居于此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兴的民族“回回”民族。如今,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青海、河南、河北、山东、云南、新疆等地。回族文化形成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碰撞和融合的过程。虽然伊斯兰教文化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占有强势文化的地位,是回族文化形成的文化主轴,但是回族形成的过程决定了回族传统文化不可剥去其母体文化的印迹,所以回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必然受到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在回族体育文化形成的这一过程中吸收并按照自己的民族性格“修改”了母体传统体育文化[4]。如回族武术“穆斯林八卦太极拳”,是宁夏阿訇于志祥在山西夏县“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立了“穆斯林八卦太极拳”,继承了杨式太极拳的行拳意境,静心养性、动中求静、动静相宜、绵缓斯文的运动风格,培养着回族的宽容、谦和的为人处世人生态度,在“随曲就伸”、“粘连黏随”的运动理念中融入了回族的民族个性,“动作绵缓中蕴含刚催”、“舍己从人而不盲从”、“随曲就伸中彰显信仰”,并将复杂的陈式太极拳套路技法简化为日常便习动作,不刻意要求回族群众对穆斯林八卦太极拳所蕴含深奥哲理。又如回族摔跤与蒙古族的摔跤就形、神均有所不同,蒙古族摔跤是一种节庆活动,活动仪式甚为考究,双方登场互相抓握,以压、抱、拉、捉、推、扯等基本动作为基础,将对方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先着地者为失败。回族摔跤是一种闲假之余的娱乐活动,没有严格的服饰和技能规范,两人较技,双方功架以“依玛尼”开始,主要采用“踏式”、“汤瓶七式”、“玛尼式”、“都瓦依式”、“穆林拳”为竞技手段,融合了武术套路的挑、缠、勾踢、磨、拔、反盘技术,更多的是一种格斗[3]。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回族吸收了蒙古族摔跤的活动形式按照自己的信仰、性格和生活方式加以改造和修饰,成为回族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

(二)生态环境的变迁

回族在我国形成后,并没有停止在全国范围的流动和迁移。由于回族没有原始聚集地和经贸文化交流等原因,才造成了回族人口不断流动和迁移,使得回族遍及全国各地。除去西北宁夏等地区是回族的主要聚集地外,河北、河南、山东、云南和闽浙等地也居住着大量的回族人民,这一点与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居住格局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杆子鞭运动源于回族牧羊时用响声驱赶羊群的一种挥鞭技术,成为放牧的必备的一种技术;拔腰是青年农民在田间地头或场院进行一种简易的摔跤活动,不以把对方摔倒为目的,只要对方双脚离地,即为认输,少了一份格斗,多了一份娱乐,是回族青年十分喜爱的体育运动;下方棋回族俗称“下方”,回族群众在牧羊和农耕之余,在田间地头用捡来的干羊粪、碎石、土块、瓦片等为器材,在一个平整的地方横八竖七画一个简易棋盘,双方即可开赛,三五个人聚集一起消遣娱乐[3]。这些运动受到回族群众的喜爱,世代相传成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

三、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对回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形成的影响

(一)语言文字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54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其中有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民族文字[1]。所余的一个没有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是回族,这是一个很独特和有趣的文化现象。民族语言在少数民族和一些民族地区有着极大的使用空间。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1/2的少数民族人口(约6800万人)使用本民族语言[5]。民族语言和文字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纯洁性和文化传承的单一性,但反过来说也阻碍和迟滞了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的途径和传播。例如“武术”一词在各少数民族中的称谓有着很大的区别,苗族称武术为“舞吉保”,傣族总体称其为“整”,而且各种拳术的称谓也都是由本民族的语言音译过来的[1]。由于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的不同,致使武术在一些民族地区没有统一的称谓和规范,传承空间十分有限,这对各民族的武术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极为不利的,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打了折扣。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语言和文字起着传承历史文明和民族文化的纽带作用,是各民族交流的主要工具。正由于回族使用了与主流民族——汉族相同的语言和文字,才使得回族所独有的体育文化能与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并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二)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深深植根于回族人民的深层意识中,成为一种心理积淀。伊斯兰教认为:“强壮的穆斯林比起虚弱的穆斯林,在真主看来更好更可爱。”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曾郑重其事地指出:“你对你自己的身体负有义务”[9]。穆斯林认为强健的体魄是完成宗教和社会活动的坚实基础,健康的宗教观塑造了生活行为的积极性。礼拜时的静思使思想和感情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有助于人体身心健康。静是伊斯兰教德性修炼的主要内容,其要求是静心、静身、静处。也就是说让信教者在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保持一致,从而使心、身、处都置于美好、高尚、洁净的境界,以此来达到人体生理、心理和道德的修养。“五时拜”共立躬跪叩32次,鞠躬时念“泰克比尔”,默致三遍赞词,直身诵经,然后下跪。叩首时先诵“泰克比尔”,两手伏地,叩首于两手之中,悬肘,虚腹,足指着地,目瞩鼻端,默诵赞词,一拜两叩首,第一拜后站立,第二拜后跪坐,若属三拜,第三拜仍跪坐。这一立躬跪叩的动作,若以“动”而言,固然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立通关节,协调脏腑,然“五时拜”养生之要旨在于礼拜者在动静之间“意念专一”,赞颂真主,在礼拜中全身心投入而获取精神力量,在其主动参悟过程中达到了心理与生理的平衡[6]。

四、伊斯兰文化现象对回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启示

通过前文的论述可以发现一个特殊现象,即回族与其他民族相比有三大特殊性:其一,回族是由信奉伊斯兰教中细亚民族迁徙而来,融合中华母体文化而形成的少数民族。毋庸置疑,伊斯兰文化仍然是回族文化的主轴,但回族文化深深烙有中华本土文化的印迹。因此回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必然受到中华体育文化的熏陶,并按照自己的民族性格“演进”出具有回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其二,回族是中国唯一的从形成开始就使用汉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虽然回族先民也使用过阿拉伯语、波斯语和突厥语,但民族形成时即开始使用汉语,这就确定了回族自始至终与汉族联系最为密切的民族。其三,伊斯兰信仰中体现的动静相兼、清虚静泰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一脉相承。鉴于这三大特征,回族成为与汉族最为接近的民族;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大多为边远山区,交通、经济和文化都较为落后,语言文字使用的空间也极其有限,宗教信仰更是鲜为人知,这就阻碍他们与主流民族的交流。正是由于受生态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呈现出自己的流存历史和演进轨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体育活动内容和传承方式。但由于自身的一些原因,使得许多少数民族体育的精华并未能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和了解它。而伊斯兰文化现象透视出回族传统体育的社会成因,也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我国各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给予启发和帮助。

五、结束语

民族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个民族都拥有一定的文化特质,不同的民族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现象。各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随着历史的潮流经历着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回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中又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并不断得到改造和发展。这无疑是21世纪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新特点,也是回族传统体育对时代的一种新适应。回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成因并不是偶然形成的,民族文化不是一种完全封闭和孤立的文化,而是多元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不断进行碰撞、变迁、整合[3]。这种变迁和整合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思维和生活方式(包括体育活动方式)。我们应该更深刻地理解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性,认识自己民族体育文化和传统,并捍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样才能使其变得生机勃勃。

主要参考文献:

1.徐玉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3.

2.秦文忠.回族体育文化[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5.

3.夏思永.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民族和谐社会建设关系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6.

4.丁宏.从回族的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J].西北民族研究,2005.

5.王永华.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J].浙江体育科技,2011,9(5):26-28.

6.张晓静.伊斯兰文化在西北地区的传播及其对少数民族养生健身行为的影响[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7,21(5):118-121.

7.王永华.回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功能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11,9(5):155-156.

8.咸云龙.试析回族传统体育的特点[J].回族研究,2002,1(1):101-105.

9.刘韬,彭立群.西部伊斯兰体育文化的成因与内涵探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107-109.

(本文系北方民族大学校级科研立项(2012Y028)。)

(责任编辑:张曦)

TraditionalSport’sHeritageandDevelopmentofHuiNationalityfromtheIslamicCulturePhenomenon

LiuYuedong

Abstract:TraditionalsportsofHuinationality,whichcontainsprofoundculturalheritage,iswellknownforitshistoricsignificance,nationalcharacter,persityandblendinculture.Thispaper,byputtingHuinationalitytraditionalsportsinthedevelopmentofIslamicculture,exploresthesocialbackgroundandexistencesituationofHuinationalitytraditionalsportsnationally,historicallyandreligiously.Meanwhile,thepaperrevealstheinnermulti-culturecharacteristicsofminoritymartialartsthroughastudybasedonit.Italsoexplainstheintrinsicheritage,developmentandevolutionoftheminoritysportscultureanditspersityinculturalcharacteristicsbyanalyzingtheemigrationofnationality,changesofsurroundings,languagesandreligiousbeliefs.

Keywords:Islamicculture,traditionalsportsofHuinationality,heritage,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