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南瑶族长鼓舞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连南瑶族长鼓舞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李思霞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摘要:长鼓舞作为优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瑶族人民的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和理想追求。本文着重探讨了瑶族长鼓舞的起源、发展及长鼓舞的现代价值“民族性、交融性、健身性、经济性”,对长鼓舞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连南瑶族、长鼓舞、历史发展、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标识码:A

[项目基金:广东省大学生科研创新培育专项资金重点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广东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编号:pdjh2016a0287。]

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在广东省的西北部,有瑶、汉、壮等14个民族,瑶民大多居于崇山峻岭之中,烟雾缭绕、风景秀美,且民族风情独特,有“锦绣瑶山”、“百里瑶山”之称。瑶族是歌舞之乡,被誉为是一个“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的民族,瑶族还有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如盘王节、耍歌堂、开唱节等,其中耍歌堂、长鼓舞等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延续民族生命力的精神命脉,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一、瑶族长鼓舞的起源与发展

瑶族长鼓舞早在宋代就开始有史料记载,世代相传、历史悠久。清?姚柬之所著《连山绥瑶厅志四?风俗》中就有对长鼓舞的详细记载,曰:“上元日吹牛角,歌瑶歌,具金鼓。其鼓皋陶,亦以木为之,但两端圆径如一,中细如腰,然不与诸鼓同,上下皆蒙猴皮,以组络之,横系于项。手拊之,金则以莛击,乐作且逃舞以为节[2](p64)。”长鼓舞的由来有很多的传说流传,据《盘王大歌》记载,相传瑶民在迁徙过程中,漂洋过海时刚好碰到大风大浪、狂风暴雨,于是请求盘王保佑,保佑他们渡过此劫,之后被盘王显灵救出,因此瑶民每年都会“还盘王愿”报答盘王,每次“还盘王愿”时都会跳起长鼓舞、唱盘王歌,以此记叙迁徙的辛苦及感谢盘王的保护[3](p168)。记叙长鼓舞来源的除了漂洋过海说外还有盘瓠神话说,从《过山瑶》可知,相传盘瓠打败了高辛帝,娶了其三公主,有一天盘瓠外出打猎,被山羊撞入悬崖,死在一棵泡桐树旁边,三公主悲痛万分,于是让其子女把那棵泡桐树砍了做成长鼓,相向而跳,祭祀盘王[4](p93)。瑶族长鼓舞维系着民族悠久的文化记忆,是瑶民对祖先的无限崇拜和抒发愉悦情感的独特表现方式。瑶族人民在过年过节如歌堂节、“耍歌堂”还有一些喜庆的日子的时候都要打起长鼓,大家一起跳舞,世代相传。民国?凌锡华《连山县志卷五?瑶俗》中就有记载“祭之日,鼓角齐鸣,男女杂沓,歌呼乌乌,顿足起舞,奋袖低昂,乐莫极于斯也。费多者歑三日,名曰‘耍歌堂’”。

建国之后,瑶族长鼓舞就开始走出瑶山,瑶胞带着长鼓舞表演队参加各种赛事和表演,以最原始的状态出现在世人面前,与外地文化频繁接触交流,人们也自此开始探究瑶舞文化。瑶族地区文化部还兴办了长鼓舞培训班并聘请传承人来传承长鼓舞,瑶民也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着长鼓舞。但瑶族人民在传承长鼓舞的时候也遇到过一些波折。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政府曾一度阻止瑶族人民过传统节日,不准他们唱民族歌曲,不准跳长鼓舞。在“去民族化”的过程中,瑶族文化被认为落后文化,被简单化、标签化,使得瑶族文化出现断层,文化传承人更是寥寥无几,严重伤害了民族感情。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政府重新落实民族政策,瑶族人民重新回归他们的传统节日,“再民族化”使得瑶族长鼓再次打了起来,长鼓舞的传承和保护慢慢重视起来。1980年后,连南地方政府出版了《瑶族长鼓舞》、《长鼓制作技艺》等专集,同年,长鼓舞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瑶族鼓王唐乔辛二也被授予“省级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称号。另外,学校也提倡民族文化进校园,把长鼓舞、瑶歌、瑶族刺绣引进校园,列为校本课程,并且聘请了瑶族长鼓舞传承人教学生长鼓舞,采取“传、帮、带”的形式保护和传承长鼓舞,有些民族学校还被设为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瑶民还积极举办“瑶族长鼓舞大赛”等文化艺术节,推出舞王。成立了油岭民间歌舞队、南岗民间歌舞队等群众性业余歌舞队,更好的保护和继承瑶族长鼓舞,保持民族个性、民族特色。

瑶族长鼓舞过去一直演变至今,维系着瑶族无形的文化记忆,是自然资源、社会生活环境的折射物,同时也是民族精神、宗教信仰等的印记,这些都使的长鼓舞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二、瑶族长鼓舞的现代价值

长鼓舞作为优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从千百年来一直世代相传至今而不失传,乃是由于长鼓舞具有巨大的现代价值和内蕴潜力。

(一)民族性

瑶族大多数人信仰万物有灵论,认为水有水神、山有山神,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瑶族长鼓舞就是信奉自然万物的产物,后来在瑶民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与瑶民的文化精神和宗教信仰息息相关。按照宗教人类学的观点,宗教信仰的直接功能是满足人类的心理需要,给人类提供精神动力和心理慰藉的功能,宗教信仰支配着瑶民的生活,使他们养成了勤劳勇敢、知命乐天的民族性格。宗教信仰的间接功能就是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它的伦理方面,宗教使人类的生活和行为神圣化,于是变为最强有力的一种社会控制”[5](p78)。长鼓舞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具有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凝聚民族向心力的积极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降低社会犯罪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民众的文化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长鼓舞可看成一种地方的民间层面的文化认同,也可称之为小传统,通过小传统的甄选、继承、弘扬、保护与传承来维系大传统的国家层面的文化认同,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才是我国“非遗”保护的根本目的[6](p1-7),才能够抵制外域文化霸权的渗透,能够提升本国的文化竞争力,维护民族的文化主权。此外长鼓舞大多数是绕圈式跳舞,体现出瑶族人民对“圆”的一种审美追求,追求圆满、和谐的生活方式和极具中国特色的平衡对称结构。长鼓舞的存在表明瑶民的审美特征,印证着瑶族的传说和对祖先的崇拜,把过去及现在联系起来。反映了瑶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道德伦理、自然环境、民族心理、理想追求等各个方面,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性,是瑶族民族历史、民族精神、民族智慧的再现和传承。

(二)交融性

跳长鼓舞是一项愉悦欢腾的活动,能增强人际交往,促进情感交流。长鼓舞能够促进人际交往原因在于:长鼓舞是一项需要双方相互配合的舞蹈,必须一男一女;其次长鼓舞作为体育运动,具有集体性的需求,促进社会交往;另外瑶族传统的求婚、求偶仪式,一般通过跳长鼓舞,显现男性特有的威武、阳光,以此博得女生喜欢[7](p3)。此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瑶族人民开始慢慢走出被大山环绕的封闭的自然环境,与外界接触,与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所交融。而这时富有魅力的长鼓舞也慢慢的被汉族、壮族等接受,有些时候甚至汉族、壮族一起过瑶族的传统节日,一起跳长鼓舞,为人民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平台,满足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多元化的需要,减少文化冲突、歧视,促进文化融合,最终达到费老所提倡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文化一体格局。

(三)健身性

长鼓舞是一项全身性运动,由走、跑、跳、转、蹲等各种动作组成,模仿瑶民爬山越岭、砍柴伐木、狩猎等劳动或斗争场面而形成的[8](p2)。动作粗犷豪迈、敏捷,节奏明快,提高人体速度、强度、忍耐力等,身体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能起到很大的健身效果。长鼓舞独特的健身效果,使其成为瑶民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体育锻炼方式,是民族体育和民族舞蹈的特色。另外,瑶民一直生活在封闭的自然环境中,与外界中断联系,所以各种节日成了他们交往、交流沟通的途径,长鼓舞富有节奏,气氛热闹,提供了情感交流的环境,瑶民通过跳长鼓舞自我运动能愉悦身心、宣泄情感,是一种健康又健体的娱乐方式,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四)经济性

根据布尔迪厄的资本理论分析,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掌握有价值的文化资源的个体能够把这些资源转化为经济报酬,甚至在社会成熟度时期,文化资本的贡献率会远远高于经济资本的贡献率[9](p88)。这表明瑶族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淳朴民风,结合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和工艺等文化资源,使得连南瑶族具有良好的文化品位和比较优势,成为独具瑶族特色的民族品牌,能够转化为具有溢出效应的文化资本,取得极大的经济效应。并且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此旅游,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满足了外来游客对异文化的猎奇心理和对乡村宁静生活及朴实民风的追求。据2013年连南瑶族自治县政府工作报告,全县全年共接待游客118.66万人次,比去年增长36%,旅游收入达5.72亿元,增长51%[10](p5)。长鼓舞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能极大的释放文化生产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吸引大量资金投向瑶族地区的其他各类建设,加快城市化建设,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具有极大的经济性。

瑶族长鼓舞作为优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民族精神、促进情感交流的纽带,不仅具有极强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对于瑶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贡献力,并且对长鼓舞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连南统计局.连南瑶族自治县统计年鉴[Z].2013

[2]黄朝中、刘耀荃.广东瑶族历史资料.上册[M].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1982

[3]广东省地方志丛书.连南瑶族自治县县志[Z].1779—2004:168

[4]王东甫、黄志辉.粤北少数民族发展简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英)马林诺夫斯.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版

[6]雷秋玉.文化认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法保护[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7]娄方平.瑶族体育舞蹈长鼓舞的起源、传承与社会意义[J].贵州民族研究(月刊).2014.(11)

[8]王桂忠、张晓丹.广东瑶族长鼓舞的健身娱乐价值及文化特征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3)

作者简介:李思霞(1991-),女,广东梅州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