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浅谈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方法

肖德成

河南息县第五综合高中(息县夏庄高中)肖德成

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很多学生对作文怀有厌烦,畏难的情绪。以至于虽然年级不断升高,写作篇数不断增加,但是写作水平却止步不前,没办法,为了完成作业,有的抄作文选,有的抄同学的作文,有的还把以前写的作文又抄在现在的作文本上,有的干脆不交作文。面对作文,师生都叫苦不迭。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写作能力。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在此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霍懋征在《小学语文改革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中说道:“能力的发展与兴趣爱好有着密切关系”。这讲到了兴趣培养的重要性。那么,该如何培养兴趣呢?

1.让学生明确什么叫做作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不会写作文的学生常把作文看成是高深莫测的事,往往是对题发愁,不知写什么好,勉强写出几句,几段又怕不行,抛弃再想,致使不能按时交作文,这就要让学生明确作文是怎么回事,作文就是用笔说话。每个人心里都有很多话,嘴也有很多话,把心里想的嘴上说的,用笔写出来就叫作文,作文就是写自己心里想说的话。比如爸妈等家人各长得什么样,他们经常爱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你和其他人的看法如何;家住的是什么房子,几幢几层,什么结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不喜欢?你对某人的说法,做法是赞同还是反对,赞同的是什么,反对的是什么;对某人、某物、某事是喜欢还是厌恶,喜欢什么,厌恶什么,为什么?等等,把这些想法、看法用笔写出来就是作文。这样,写作的兴奋点被激起来了,就不会再感到作文是高深莫测的难事了,就会有现实性的愿望和写的追求,写的时候就会写,有东西可写了。

2.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兴奋点

学会观察对于写好作文有着巨大的作用。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所熟悉的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物写起,例如:观察某位任课老师或同学最常用的某种动作,思考他最喜欢讲的一句口头语等。要求学生先用语言表达出来,再要求学生用书面文字表达出来,从而对学生进行作文片段训练,然后要求学生把自己写的作品朗读给同学听,让大家猜一猜写的是哪位老师或同学?为什么?然后加以评论,课堂显得既生动又活泼。接着教师趁热打铁,进一步启发学生,以《我的》为题作文。这样,就能从学生心理上逐步消除对作文的恐惧。长此以来,学生就养成了观察事物的习惯,把观察的东西积累起来,写起作文就不愁没内容了。顺便谈一下寻找“兴奋点”的问题。完成命题或半命题作文时,要先找题目中心词或题眼,进行顺向思维选材构思。

3.要求学生阅读欣赏,然后要求学生仿写,激发仿写的兴奋点

小孩模仿大人。才会说、笑、走路、做事。当然,模仿得先阅读。阅读是学习写作的重要开端。当然教师要做好阅读指导,如在教学《背影》一文后,引导学生阅读《一件珍贵的衬衫》《这不是一颗流星》,以这些文章的共同点“现实——回忆——现实”及“总——分——总”三段式结构作为训练目标,在模仿的基础上,讲练结合,效果一定很好。教师要要求学生多阅读,鼓励学生仿写。认真阅读了一篇对你产生很大吸引力的文章,你会对文章生动的内容和作者的匠心及功力佩服得五体投地,你会有一定美的感受,你会产生一种羡慕感,想学会,并认为自己也能写,并有内容可写,于是便会有跃跃欲试的念头。在此兴奋冲动下,趁热打铁,一气仿写成文,自然有水到渠成之感。

4.多给学生机会显亮点,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也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方法之一。

如把评改作文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老师先浏览总结一下作文整体情况后,由小组评改。小组里选出大家信任的,语言表达能力最棒的同学总结归纳全组同学的意见和建议,然后,讲给全班同学听。这样学生已经在互评中激发了兴趣,然后,老师应以欣赏的,激励的,启发的心理态度进行点评。即使是一句妙用修辞,含有哲理的闪光句,一个好的开关或结尾,或是一个好标题,一个巧妙的结构,一个词语的妙用,都应予以表扬鼓励。这样全班学生基本上都会被表扬,学生发现自己也有能力写好作文了,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二、广泛积累素材,丰满文章肌体

古人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文中的重要性。学生作文,特别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一个重要原因是平时积累的素材太少。怎样指导学生积累素材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1.指导学生积累材料

在指导学生深入生活细心观察生活的基础上,用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新闻趣事,有条件的学生平时多摄像,勤录音。这样,写出的作文就会内容充实。

2.要建立“语汇库”

素材是文章的血肉,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建立“语汇库”的方法有二:一是阅读,广泛阅读,勤做读书笔记,摘录优美词、句、段。二是收集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或卡片上,日积月累,说话就能出口成章,写起文章就会妙笔生花。

3.要指导学生建立“思想库”

其方法也有二:一是善思考。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遇事要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是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的有效方法。还要随时记下思考的“火花”“结论”。二是坚持辑录,即是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三、汲取写作经验,提高写作技巧

有些同学对教师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不太感兴趣,他们总认为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是名家才能做到的,自己用不上,自己死记点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就不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上。这就需要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学别人的东西是汲取经验,学是为了已用,只要自己逐步把范文的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水平就能提高,就有可能写出精彩的文章来。当学生知道了学习范文的意义以后,就重视了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就会主动地去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当学生取得一点成绩时,教师马上就要加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深入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写文章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真情才是文章的宗旨。怎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呢?我的体会是:

1.要深入生活实际

素材来源于生活,情感也产生于实际生活,即使是可以虚构的小说,它所反映的内容也必须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所以说写作的沃土是自然、社会和人生。因此,要以饱满的热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去建立感情,再将这种感情用文字表达出来。

2.开掘阅读情感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学校和家庭,接触的人、事、物是有限的,因而,开掘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理智思辨成为写真情作文的又一重要途径。学生可以通过阅读间接地了解生活现实。读到熟悉的情景会引起思想共鸣,读到陌生的情景会借助想象联想去贯通,这种间接的体验是可贵的,也是真实的。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教师,应该认真的,坚持不懈的进行作文训练,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指导。只有这样,才使学生不畏惧作文,会作文,最终喜欢作文,最终写美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