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校本教研新体系创建研究型教研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探索校本教研新体系创建研究型教研组

吴作军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在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校和教师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实质,改变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由此,校本教研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此背景下,我校教研组就如何更新培训观念,改革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质量和实效,在教育局培训科、教研室的指导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一、加强师德建设,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育关系

1.开展师德系列教育活动,转变教育观念。

我校始终把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作为队伍建设的首要目标,坚持以师德建设为核心,转变教育观念。学校先后组织教师观看《师德启示录》,邀请天津师大康万栋教授、赵叔主任和天津教科院肖凤翔教授作了《素质教育与小学教师素质》《如何做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和《优化教育关系,培养学生创造个性》系列讲座。在此基础上,教研组还组织教师们写心得,使教师们明白:帮助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科学素养是时代赋予师德的新内涵,要坚持实施新课程改革,提高自觉性和自信心。

2.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优化教育关系。我校举办了“班主任岗位培训班”,每周三课后一小时的班主任、副班主任的岗位培训,要求英语教师全部参加,使他们的师德及班级管理水平迅速提高。针对英语教师队伍缺编的现象,校长选派语、数教师中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并且管理能力强的充实英语教学力量,并接受口语培训。这些教师带来了优化教育关系的丰富经验和工作方法,使教育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铺平了道路。

二、坚持终身学习,把成材的道路铺到每位教师的脚下

1.提倡业余进修,争取学历达标。我校英语组15位教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均参加过各种学历进修、继续教育培训,全部本科毕业,1人取得研究生学历。

2.坚持以老带新,共同提高。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指导新任教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要在互助中发挥积极作用。教研组成员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3.尽快使每位教师适应各年级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国众多的优秀教师的成长无一例外地显示:要在拼搏中学会教学,获得发展。我校为英语组教师提供跨3个年级教学的实际锻炼机会,使其两年下来通晓全部小学教材。年轻教师还在教研员路老师的亲自指导下积极参与区研究课、展示课的教研活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探讨校本培训模式,创建研究型教研组

从推进课程改革的全局出发,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出发,从有效改进教师教学实践出发,我们努力探索,不断实践,总结出了灵活多样、效果显著的校本培训模式。

1.“主题实践型”培训模式。新课改实验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打造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课改中,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到底怎么改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可供遵循的模式,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要靠广大教师在实践中探索解决。因此,我校英语组每两周举行一次大组主题教研,集中学习新课标理念及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经验。学习后教师集体讨论这一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法。每周低、中、高三段各设一节主题研究课,同段教师集体备课,之后一人上课,集体评课。评课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改进的方法,在讨论中每个教师都能获得独自学习所得不到的东西。在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学员”,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不再把自己当成被动的受训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者。教师们也反馈说,每一次学习、评课都是一次平等的对话,都是一次心灵的交流,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都是一次理念的升华。

2.“诊断反思型”培训模式。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经验+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诊断”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改革。我校英语组要求每位教师每周交一次教学反思,有专人批阅,指出“自我诊断”的准确性、评估的科学性和反思的深刻性,同时指出努力的方向。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教师不只是完成和执行教学任务,还应该作为一个自觉的反思者,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对教学进行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由单纯的教学者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由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型”的教师。

3.“校际协作型”培训模式。校际协作的培训方式可以充分做到校际资源共享,满足参训者自我发展的需求,提高参训者参与的积极性。“校际协作型”的培训共有三种形式:一是“校际拜师结对活动”。去年9月,在局培训科的组织安排下,我校英语组5位教师与南王平小学3位教师及民族小学2位教师进行了校际间的拜师结对活动。这5位教师每周一到我校参加英语组听课、评课、教研活动。他们既学习了我们的教学经验,又把自己学校的教学特色带到我校。二是“片内联合教研”。区教研员路老师安排的片内教研、听课、说课、评课活动使4所直属校的教育教学经验得到交流,令老师们受益匪浅。三是“校际研究课、展示课活动”。区教研室组织的区级研究课、展示课活动是使全区教育资源得到共享的最佳形式。一年来,区教研室先后选派我校8名英语教师进行区级展示课、研究课,每节展示课、研究课前教研员老师和全组教师们集体备课,反复听试讲课、评课、总结。在一节成功的展示课活动中全组教师都会得到提高。教研员老师的评课更使教师们从理论的角度对如何上好课有了正确的把握。

四、形成教育合力,放手实践,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1.进行家访,形成教育合力。实践证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教育教学效果才明显。因此,学校要求教师每学期针对一个班学生进行普访,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状况,特别是使用英语的环境和使用频率,帮助家长给学生提供一个使用英语的良好环境。教师与家长的联系行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教育效果。

2.放手大胆实践,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新课标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首要任务。因此,学习新课标理念后我们放手大胆实践,采取了如下措施:1~3年级丰富学生的课前五分钟活动:学生跟着录音机唱学过的英文歌曲。4~6年级学生,按学号顺序,每天一人负责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工作。例如,有的讲中外礼仪的区别,有的讲记忆单词的窍门,有的讲幽默的语言故事,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极大地被调动起来。

总之,通过近两年多的校本教研,我校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普遍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研组教师共进行区级学科带头人展示课2节,区级研究课、展示课13节,区级讲座3场,区级新课改汇报课3节,3节课获全国、市级电教课二等奖。同时,校教研组有14人次参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组织的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新教材教师市级培训活动,聆听教材编写人员阐述教材编写意图。在此期间,校英语教师中有1名教师担任第三周期继续教育培训者工作,为全区小学英语教师讲授新课标解读课,2人获区优秀课一等奖,3人被评为区级教学新秀,14人被评为区级骨干教师,3人被评为区优秀学科带头人,2人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教师、先进个人、市级师德标兵、市级三八红旗手,1人入选天津市131人才库、天津市市级“265”培训工程学员。更可喜的是,我校学生共15人获市级六年级英语学科竞赛一、二、三等奖,16人获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奖,360人获天津市初级英语水平测试3B级合格证书。校英语组被评为北辰区巾帼文明示范岗、天津市英语新教材实验基地、天津外院附校优质生源基地和全国外语校本教研示范学校。

作者单位:天津市北辰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