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附子汤验案举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5
/ 2

大黄附子汤验案举隅

杨晓峰

杨晓峰

(河北省隆化县中医院内科河北承德068150)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069-01

大黄附子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有温阳散寒,泻下通便之功效。由大黄、附子、细辛组成,方中大黄泻下通便,附子温阳散寒,细辛散寒止痛。诸药合之,使寒去、便通、痛止。制方特点[1]:苦寒泻下配辛热温里,寓辅反成制之意。笔者现将柴大黄附子汤临床验案举隅如下

1胁痛

沈某,女48岁,2014-01-15初诊。患右胁下痛今10年,疼痛剧烈,反复发作,屡治不效,无恶心呕吐,大便干。舌质红,脉象沉弦,按之有力。因脉证属于寒实,故给予大黄附子汤加金钱草30g,连服数剂,疼痛消失。

按:根据“寒者热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的原则[2],治宜温散寒凝而开闭结,通下大便以除积滞。因原书指证有胁下偏痛、发热等字样,故临床应用时常受一定限制。其实不论痛在胁下,或在腹部,也不论偏痛还是不痛,发热或不发热,只要脉象沉弦或沉紧,按之有力,大便秘结,其人不呕,确系寒实证者,便可使用本方。其中附子走而不守,回阳散寒,细辛通阳散寒,而且有“辛以润之”之功。二药合用,是寒散结开,大黄才能通畅肠道,推陈出新。

2急性肠梗阻

焦某,男,56岁。2014-02-01初诊。于去年胃切除术后,消化功能较弱。三日前,因午饭后饮冷过多,自觉脘腹不适,逐渐出现腹部胀痛,傍晚出现呕吐,大便三日未解。经验查诊为“急性肠梗阻”。诊见面色苍白,手足厥冷,舌淡胖,苔腻,脉沉紧弦。证属寒食内结,腹食不通。处以生大黄12g,炮附子、干姜、姜半夏各10g,水煎服。服后大便得通,呕吐遂止。

按:本方用于急腹症,大黄一般以后下为佳。本例因饮冷所致,且有呕吐,故去细辛之温散,加入干姜、半夏,以温中降逆。

3胆囊炎、胆石症

潘某,男,46岁。2013年9月23日就诊。患者上腹脘肋胀痛,反复发作已五年余。在某医院胆囊造影确诊为“胆囊炎、胆石症”。本次发作以右上腹剧痛、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经用抗菌消炎、解痉止痛药及输液,病情如故。诊见右上腹部胀满剧痛拒按,恶心呕吐,三天未进饮食,大便四天未解,发热恶寒,扪之肢冷,精神萎顿,痛苦貌,面色青,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滑,脉弦沉紧,体温37.8℃.此乃寒实内结之证。遂以大黄附子汤加味为治。处方:生大黄(后下)15g,淡附子10g,细辛10g,金钱草20g,海金沙20g,代赭石20g,郁金15g。水煎服。服一剂后呕吐未作,疼痛缓解,肋脘仍胀,大便未解,此乃寒结渐散,虽腑气未通,但已有下行之势。以原方加厚朴15g,继进二剂。药后大便溏泻二次,排出花生米大小结石三枚,诸症皆除,唯感疲乏、厌食,遂易归芍六君汤善后而愈。

按:胆囊炎、胆石症多为肝胆湿热、气机阻滞之证。本例久服疏肝利胆之剂,阳气受伤,胆石未除,致成寒实内结之证,予大黄附子汤加味温下之,而获石排、病除之效。

4慢性菌痢

黄某,女,48岁,2014-02-23初诊。二年前患痢疾,反复不已,痢下白冻,挟有紫暗色血液,形寒食少,腹中隐痛,曾用多种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治疗,症状有增无减,形体消瘦。2013年秋查全消化道钡餐造影未发现器质性改变,多次大便常规检查,白细胞1-3+,间或可见巨噬细胞,诊断为慢性菌痢。以多次服用健脾化湿、补中益气、涩肠固脱之剂,仅能一是缓解。刻诊:面黄乏力,口干欲热饮,纳谷不香,腹部冷痛且胀,痛则欲便,大便日七八次,为赤白冻,白多红少,后重不爽,舌质淡,苔腻,脉细弱。证属寒湿积滞肠道,传导失司,此时非温不能化其寒湿,非通不能消其积滞。故治以温通并调之法。处方:淡附片10g,细辛10g,大黄6g,焦白术10g,升麻10g,枳壳10g,炮姜6g.水煎服。三剂后腹中胀痛即减,大便日三、四次,后重不爽明显减轻,遂减大黄为3克,加赤石脂15克,又进6剂,赤白冻消失,大便成形,饮食大增,诸症消失。二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本方所病证,其病机均以阳虚或寒湿内阻为重,其症状如腹胀,便秘,胁痛,黄疸,滞下不爽等,均是以此为病理基础的,故立法用药均以温药为主,佐以通降。大黄本为苦寒之品,但与大剂辛温药物相伍,其寒性已减,而独行其走泄之功。本品既可通腑行滞,又能利胆通络,且能通降胃肠气机,临床可根据证情,或生用或制服,或增减其剂量,以大便畅行为度,勿使攻下太过伤及正气。

5结语:

大黄附子汤药效学及临床应用文献研究表明,大黄[2]的主要成分为蒽醌类,从而具有促进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作用;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式阳性菌和阴性菌有抑制作用。附子可提高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机血清补体含量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兴奋作用。细辛[3]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心率加快,冠脉血流量增加,还有镇痛作用,有明显的拮抗脑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和心率减慢的作用,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和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治疗。附子大黄配伍[4]对阳虚便秘有效,其机制可能与其干预胃肠激素及肠神经递质的分泌有关,该方具有增强肠蠕动及排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多类型的顽固性便秘。根据药理研究显示,大黄中鞣质一方面可通过抑制体内蛋白分解,提高谷酰生成率而使BUN含量降低,另一方面减少肠道吸收氨基氮,血中必需氨基酸增多,促进相关酶的合成,进而减少肾组织中尿素氮合成,血中BUN、SCr减少[5]。大黄附子汤对慢性肾衰竭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可改善患者状况。综上所述[6],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配合使用大黄附子灌汤有明显增效作用,不仅可以延缓慢性肾衰竭的病程,而且可以调高疾病治疗效果.它通过降低CRF患者BUN贺Bcr水平,延缓CRF的进展,可用于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以及尿毒症等多种肾病的治疗;大量研究显示,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衰方面显示了相当优势[7]。另外,凡素体阳虚,寒邪内聚所致的“阴结”杂症,也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谢鸣,周然.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9-90.

[2]大黄: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37-138.

[3]细辛: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6-47.

[4]谢鸣,周然.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9-90.

医中药杂志,2004,25(5):15.

[5]彭保,李雄根.大黄附子汤加味治疗尿毒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0,1(2):106-107

[6]王道平.大黄附子汤在临床应用及药学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5),24-25

[7]姜威,于艳,赵刚.中医药多途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30(6):1402-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