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与肝局灶性增生结节的超声影像对比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原发性肝癌与肝局灶性增生结节的超声影像对比观察

张书予

张书予

(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漯河医专附属河南漯河462000)

【摘要】目的:对原发性肝癌与肝局灶性增生结节的超声影像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抽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1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观察组)与16例肝局灶增生结节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给予二维彩超扫查与超声造影,进一步对两组患者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造影方式主要表现为快进快退型,门脉相、延迟相呈低回声;对照组患者造影方式表现为中央型,并且多数属于规则性增强,门脉相与延迟相多数属于高回声或较高回声;两组在时相、造影增强方式方面均有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时相、造影增强方式方面,利用超声造影能够将原发性肝癌和肝局灶性增生结节准确地区分,使误诊率得到有效降低,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成功率。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肝局灶增生结节;超声影像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8-0211-02

临床实践表明,原发性肝癌和肝局灶性增生结节进行彩超检查分辨率较低,特别是在肝局灶性增生结节有低回声晕相伴的状况下,极易导致误诊,进而为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1]。但超声影像用于原发性肝癌与肝局灶性增生结节检查则有多方面的优势。本组重点对原发性肝癌与肝局灶性增生结节的超声影像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观察组1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男10例、女4例,最小年龄者32岁,最大年龄者72岁,中位年龄(48.6±1.2)岁,病灶直径3~12厘米;对照组16例肝局灶性增生结节患者中,男10例、女4例,最小年龄者31岁,最大年龄者73岁,中位年龄(48.8±1.3)岁,病灶直径3~12.2厘米。两组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同时将超声造影有关禁忌证逐一排除[2]。另外,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二维彩超扫查与超声造影,将飞利浦iUelitey与第2代超声造影剂六氟化硫分别作为超声造影的仪器与材料。具体检查方法为:

(1)准备生理盐水5毫升+六氟化硫59毫克,配置混悬液,将混悬剂微泡浓度维持在2×108个/m2;将微泡平均直径维持在2.5μm[3]。

(2)对患者肝脏病变部位的血流状况及内部回声进行检查,检查过程中使用二维彩超,并对切面进行仔细观察,进一步沿患者肘部浅静脉弹丸式快速推注造影剂,剂量为2.4毫升,推注时间保持在5秒以内。

(3)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在注射造影剂的情况下,启动计时器,动态记录造影全过程,并让经验丰富的相关专业医师对动态图像进行判断,内容包括造影时相以及造影增强方式等。进一步对两组患者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的统计数据均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和率(%)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和组间比使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造影方式主要表现为快进快退型,门脉相、延迟相呈低回声;对照组患者造影方式表现为中央型,并且多数属于规则性增强,门脉相与延迟相多数属于高回声或较高回声;两组在时相、造影增强方式方面均有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超声造影又称之为声学造影,通过对造影剂加以应用,让后散射回声得到有效增强,进一步使超声诊断的分辨度、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得到有效增强[4]。传统模式下,对于原发性肝癌和肝局灶性增生结节患者,使用彩超检查很容易引发误诊。而超声造影检查则能够较为清晰地辨识出原发性肝癌、局灶性增生结节的填充方式及整个过程,从而使检查效果得到有效强化[5]。为了进一步探究超声影像在原发性肝癌和肝局灶性增生结节中的价值作用,本组研究抽取了1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观察组)与16例肝局灶性增生结节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详情如下:

(1)观察组1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通过超声造影,结果显示:所有患者肝实质、肝内血管分子以及病灶回声强度均表现为清晰可见;在动脉相方面,体现为病灶快速整体增强,并且多数表现为不规则增强,3例病灶中心部位表现为不增强,且不存在规则区,开始增强时间为(15.6±5.2)秒。(2)对照组16例肝局灶性增生结节患者通过超声造影,结果显示:脉相快速增强,中央型共12例,其余4例为周边型;其中4例周边型,沿周边至中央呈现快速增强;基于门脉相方面,所有患者均有高回声表现;基于延迟相方面,体现为增强高回声共12例,其余4例表现为等回声。

总之,观察组患者造影方式主要表现为快进快退型,门脉相、延迟相呈低回声;对照组患者造影方式表现为中央型,并且多数属于规则性增强,门脉相与延迟相多数属于高回声或较高回声;两组在时相、造影增强方式方面均有差异明显(P<0.05)。

结合上述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在时相、造影增强方式方面,利用超声造影能够将原发性肝癌和肝局灶性增生结节准确地区分,使误诊率得到有效降低,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张智群.原发性肝Ca和肝局灶性增生结节的超声临床对比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02(10):151-153.

[2]孙健.王捷.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诊断及规范化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09(12):742-745.

[3]孙健.王捷.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诊断及规范化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S1:1-3.

[4]王昭波.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08(22):267-268.

[5]张玉红.浅谈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06(11):636-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