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抑郁的中医特色护理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中风后抑郁的中医特色护理效果观察

赵素娟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脑病科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对中风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2010年到2014年60例第一诊断为中风后抑郁的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中医护理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34%)明显高于对照组(80%)(P<0.05)。结论:中风后抑郁患者的护理采用中医特色护理方案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中风后抑郁;中医特色;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1-0157-02

中风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常见脑血管病的并发症之一,是指中风后引发的抑,归属于继发性抑郁。临床常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悲忧善哭,思维迟滞,并伴有焦虑烦躁、头晕乏力、食欲减退、失眠等症状。患者受躯体病残困扰情志不畅,精神压抑至极所导致[1]。PSD的程度与中风的预后关系密切,如不能给予及时治疗及相应护理,则不仅使患者的恢复时间延长,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可以增加病死率,给社会、家庭、个人都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2]。

临床我们针对中风后抑郁的病因病机,积极开展中医特色护理,如采用中药内服、针刺疗法,艾灸,拔罐,情志疗法等,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症状,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自2010年到2014年60例第一诊断为中风后抑郁的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4岁,病程25d~30个月;对照组30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56~81岁,平均年龄68岁,病程为20d~28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治疗组组30例,采用中医特色护理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进行治疗,踪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并记录所得数据。

1.2.1常规护理常规护理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患者应遵医嘱,合理饮食:低脂肪、低糖、低盐以及丰富的维生素和高纤维为主要饮食,少食多餐,供给足够热量;②住环境需保持洁净、注意通风换气,保持清新的空气;③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大便通畅,协助定时翻身,注意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定时为患者翻身、擦拭身体,预防褥疮的发生;④做好安全护理,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3]。

1.2.2中药治疗中药治疗中风后抑郁从“因病致郁”出发,病因包括虚实两端,治疗当扶正祛邪,解郁通络[4]。实证多采用温胆汤加减:法半夏10g,竹茹10g,枳实10g,陈皮10g,茯苓10g,柴胡10g,白芍10g,黄连10g,龙齿10g(先煎),珍珠母10g(先煎),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8枚,7付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方中半夏燥湿化痰,温胃降逆;陈皮理气化痰,气行则痰化;脾能化湿,以茯苓益气健脾利湿,杜绝生痰之源;枳实清热化痰,行气除烦,助竹茹清胆降逆;柴胡疏肝解郁;以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柔肝;黄连清热除烦;龙齿、珍珠母镇静安神,炙甘草健脾化痰除湿。清?陆廷珍的《六因条辨》所载黄连温胆汤其主要作用:去燥化痰、清热除烦,可治痰热内扰所致多种神志性病症。而虚证则多由于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脏腑气血阴阳失调,选用逍遥散。姜鑫[5]用加味逍遥治疗肝郁脾虚型中风后抑郁,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1.2.3情志护理《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把治神放在首位,可见对情志护理的重视。临床护理要注重调摄精神,疏肝解郁,舒畅情志。中风后抑郁的患者情绪常常为抑郁、低落、悲忧,故治疗中可用喜胜忧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喜胜忧,思胜恐”的情志相胜法,喜则气和志达,脏腑功能活动正常,血运行条达。患者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根据的情绪、家庭情况及嗜好等;鼓励其与家属、朋友积极进行交流与沟通,并指导其家属经常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安慰鼓励、或风趣幽默的语故事,引导他们乐观面对生活,保持喜悦的心情,克服抑郁、忧伤的情负面绪[6]。

2.结果(见表)

3.讨论

祖国医学中并无“中风后抑郁”的病名,但根据其情绪低落、悲忧善哭、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等临床表现,可归属于“郁证”的范畴。《古今医统大全?郁症》解说:“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即郁之久,变病多端”。由此可见其发病之因情志不舒、气郁阻络,故中医特色护理主要以疏肝气郁、疏通经络,畅通气血为主[7]。中医特色护理是临床上采用独特的思维与护理方法,运用于中风后抑郁的临床治疗中,对于患者的护理较为全面,护理人员着重从药物治疗、情志护理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疗效显著,很大程度降低了患者的并发症概率,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复发率低,同时减轻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并达到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徐秀英.中风后抑郁的康复治疗与护理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3):444.

[2]段思羽,赵庆华.中风后抑郁症的中医护理干预疗效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7):1842-1843.

[3]陈惠芝.脑中风后抑郁的护理干预[J].基层医学论坛,2015,14(1):94-95.

[4]陈晨,崔秀亭,李应昆.中风后抑郁临床治疗进展[J].光明中医,2015,30(2):435-437.

[5]姜鑫.加味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中风后抑郁的临床观察[D]长春:长春中医药人学,2012.

[6]郭秋月,蒋运兰,周群等.中风后抑郁的情志护理相关研究概况[J].全科护理,2012,10(8):2245-2246.

[7]刘玉静.中风后抑郁症患者的中医护理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3):1339-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