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干扰素治疗乙肝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长效干扰素治疗乙肝临床观察

宋海玲

宋海玲(盘锦市传染病医院124000)

【摘要】目的探讨长效干扰素治疗乙肝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乙肝患者,将12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为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60例患者接受常规的干扰素进行乙肝治疗,对照组60例患者接受长效干扰素进行乙肝治疗,对两组患者的HBV—DNA和HBeAg转阴率进行记录并对比,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患者的HBV—DNA为16.7%,实验组患者的HBV—DNA为73.3%;对照组患者HBeAg转阴率为23.3%,实验组患者HBeAg转阴率为76.7%,乙肝临床治疗效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效果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较为相同,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效干扰素较常规干扰素而言,在治疗乙肝过程中临床治疗效果较高,所以长效干扰素应在乙肝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长效干扰素治疗乙肝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7-0011-02

乙型肝炎是临床常见、多见的疾病之一,是因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乙肝病程较长,发病机制复杂。干扰素是目前治疗乙肝肝炎较为有效的药物,也是治疗乙肝的首选药物,其中最为典型的、最为患者所接受的是长效干扰素。本次以120例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常规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近期收治的120例乙肝患者,并且保障该120例患者经过医疗检查确诊为乙肝,将12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为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的60例患者中,女性患者26例,男性患者34例,年龄均在17~55岁之间不等;实验组的60例患者,女性患者24例,男性患者36例,年龄在18~56岁之间不等。对照组和实验组这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因此不会对本次实验结果带来影响。

1.2入选标准

这两组患者乙肝诊断标准符合我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而且应保障患者满足以下两个条件:①患者血清异常,但是需要满足在正常值的2倍到5倍之间;②HBV复制,保障患者的HBV—DNA、HBeAg同时表现为阳性。

1.3治疗方法

将120例乙肝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给予常规的干扰素进行乙肝治疗:对肌肉进行普通抗生素的注射,每次注射达到500万u,隔日一次,持续进行48周;对照组给予长效干扰素进行乙肝治疗: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a—2a达180ug,每周一次,同样持续进行48周。以两组乙肝患者的HBV—DNA和HBeAg转阴率为乙肝疗效的评价标准,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应,对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现象,要及时进行合理的诊断以便不影响该实验的进行。

2、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在治疗乙肝过程中,关于不良反应的情况。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相似,具体表现为,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伤、流感样综合症;实验组60例患者中发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有8例,发生率可达13.3%;而对照组60例患者中发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有10例,发生率可达16.7%。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关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者的HBV—DNA转阴为10例,转阴率达16.7%,实验组患者的HBV—DNA转阴为44例,转阴率为73.3%;对照组患者HBeAg转阴为14例,转阴率为23.3%,实验组患者HBeAg转阴为46例,转阴率为76.7%,观察对比可知,实验组患者长效干扰素较对照组患者干扰素临床治疗乙肝效果较好,而且两组患者关于乙肝临床治疗效果数据明显存在差异,即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关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情况和HBV—DNA和HBeAg转阴率的比较情况,见表一:

表一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情况和HBV—DNA和HBeAg转阴率的比较情况

组别例数HBV——DNAHBeAg转阴率不良反应

对照组6010(16.7%)14(23.3%)10(16.7%)

实验组6044(73.3%)46(76.7%)8(13.3%)

3、讨论

治疗乙肝的根本是抗病毒的治疗,所以干扰素在治疗乙肝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没有发生过肝癌或者是肝硬化的乙肝患者的首选用药。干扰素在乙肝临床治疗中被广泛的应用,现阶段我国用于乙肝治疗且经过相关部门审核批准的干扰素有两类,一种是常规的干扰素,即普通的干扰素;另一种是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即长效干扰素。经过理论分析和长期的实践证明,长效干扰素与普通干扰素相比而言,长效干扰素在乙肝临床治疗中疗效较好。

3.1关于普通干扰素

普通干扰素的半衰期一般在4小时左右,半衰期较短,但是干扰素发挥其自身作用的环境为:稳定的、有效的血浓度环境,但是普通干扰素由于受半衰期较短的影响,在其注射到患者体内4小时后药效开始降低,在注射到患者体内12小时后已经被基本排除体外,因此,为了维持干扰素的治疗乙肝的效果,需要增加干扰素的注射次数以及注射剂量。

3.2关于长效干扰素

为克服普通干扰素半衰期较短,以及改善半衰期较短所带来的影响,近几年,我国开发了很多类型的长效干扰素,比如聚乙二醇化干扰素、人血清白蛋白融合干扰素以及干扰素脂质体。关于聚乙二醇化干扰素,为了合理的增加普通干扰素在乙肝患者体内的半衰期,可以利用聚乙二醇的修饰法将干扰素与没有生物活性的聚乙二醇进行连接,可以使乙肝药物代谢动力学特性得到改变,减缓乙肝患者排泄聚乙二醇化干扰素的速度,延长干扰素的半衰期,与此同时,还可以缩减乙肝患者体内血药峰谷浓度差,根据理论分析和长期实践表明,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得到许多乙肝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满意,治疗乙肝效果明显由于普通干扰素治疗乙肝的效果。

关于人血清白蛋白融合干扰素,人血清白蛋白是一种非糖基化蛋白,其分子量为66.5ku。人血清白蛋白融合干扰素这一长效干扰素的肾清除率特别低,在乙肝患者体内半衰期可以达到14天到20天之间不等。人血清白蛋白融合干扰素所应用的技术是生物工程技术,通过构建人血清白蛋白以及融合干扰素的融合基因并且在载体中获得高效表达而成,可以说人血清白蛋白融合干扰素是长效干扰素发展的另一个方向。乙肝药效学实验表明,血清白蛋白融合干扰素可以明显的抑制乙肝的复发,引出可以预见血清白蛋白融合干扰素极有可能代替常规普通的干扰素进行乙型肝炎治疗,血清白蛋白融合干扰素的注射频率相对于传统的普通干扰素每周三次或者是每天一次的注射频率而言,其注射频率大大减少,可达到每两周一次的频率。对于乙肝治疗疗程较长的乙肝患者来说,注射干扰素频率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方便患者,除此之外,长效干扰素提供的比较稳定的血药浓度也可以提高乙肝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乙肝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关于干扰素脂质体,脂质体是一种天然磷脂分子层膜结构的微球体,在干扰素脂质体中的药物是通过应用相对应的化学工艺利用脂质体进行包封,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可以增加其自身的稳定性,使其代谢延缓延长半衰期,干扰素脂质体的半衰期可以达到铺干扰素半衰期的2~4倍,使血药浓度得到提高,而且还因为干扰素脂质体具有一定的靶向功能,进而可以减少乙肝患者在乙肝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我国干扰素脂质体发展前景良好,而且近几年的干扰素脂质体技术研究中明显增加、完善了干扰素脂质体的靶向功能以及特异性。

当患者的机体或者是细胞受到乙肝病毒感染时,受体细胞将会分泌干扰素保护其他细胞,使其免受多种病毒的侵害。而对乙肝患者注射长效干扰素,可以使长效干扰素与患者受体细胞的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干扰素受体结合,然后将级联信号放大,进而将信号传递到细胞核中,使长效干扰素发挥抗病毒作用,提高细胞的免疫调节能力,促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将巨噬细胞以及自然杀伤细胞激活,进而攻击靶细胞达到消除病毒的目的,最终达到改善乙肝临床治疗效果。

综合全文,长效干扰素较常规干扰素而言,在治疗乙肝过程中临床治疗效果较高,应在乙肝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岳峥峰.苦参碱联合长效干扰素治疗慢乙肝患者的抗病毒疗效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2012,33(2):103-104.

[2]伍建设.比较长效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与长效干扰素单药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初期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9):123-124.

[3]王瑜胡孝彬丁晓霞.长效干扰素对CHB患者CD4+T细胞ICOS表达及血清IFN-γ、IL-4水平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24(1):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