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聋童的早期语言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18
/ 1

浅谈聋童的早期语言发展

虎素红

虎素红

(平顶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河南平顶山467000)

中图分类号:H1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8-142-01

一个健听的儿童,从出生以后就处在一种有声世界里,他就有了一种学习语言的环境,到了三、四岁上幼儿园时,就已经掌握了很多日常口语,可以和成人进行比较完整和清晰的对话,到小学毕业时,不但掌握了大量的汉语词汇,还可以写出完整而流利的作文。相对于健听儿童来说,聋童从出生以后就处在一种无声世界里,有些家长甚至是在孩子两岁以后才发现孩子耳聋,而发现后也没有及时采取康复训练,到了六、七岁直接送到聋哑学校,可以说这样的聋童从出生到入学前,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语言”,等到入学后,他就不但要学习汉字和其他知识,更重要的是他要学习语言,这样,一个聋哑儿童就要在聋校九年(相当于小学)的时间里,学习完健听儿童从出生到小学毕业的整个知识,最重要的是他还要掌握相当于健听儿童学说话这一语言过程。而要学习这些知识,他只能凭借视觉,触觉和残余听力。所以要想使聋童的语言能力达到接近正常儿童的水平,只靠入学后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家长、老师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作好聋童的早期语言培养。

当然,这里所说的聋童需要掌握的语言,不仅仅局限在正常人所理解的口语上,它包括:手语、口语、书面语等。学龄前是一个人习得语言的关键时期,一旦过了关键期,语言学习尤其是对语法的习得将会变得非常困难,甚至永远也达不到充分发展。一个健听幼儿从出生以后,就处在了一种语言学习的环境中,任何一个有语言能力的人都可以是他的老师。而聋童则不然,特别是偏远农村,大多数家长发现孩子听力障碍后,即没有送到康复机构去进行康复训练,在家里也不与孩子进行其他方面的交流,任其自由发展,一直到孩子入学,便把所有责任往学校一推,这样,在聋童出生到入学这段时间里,学习语言就成了一片空白,而且丧失了学习语言的关键期。这就直接造成了聋童语言发展的迟缓。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近几年来,各地聋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和各种尝试。

首先,通过社会的广泛宣传,使广大聋童家长认识到聋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使其家长从聋童幼儿时对其进行语言训练。对聋童进行语言训练,可以根据家庭经济状况、聋童的听力损伤程度等,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现在各地民政部门,聋哑学校和一些私人机构,已经开办了相当数量的聋儿语训康复机构,对于那些有残余听力,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聋幼儿,可以直接送入这些机构,通过佩戴助听器进行语言康复训练。近几年来,通过这样的语言康复后,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回归主流的事例已经举不胜举了。

在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聋幼儿的早期教育是一个至今都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由于经济、地域等原因,大多数农村聋幼儿的早期教育可以说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从聋哑学校对新入学的聋生的调查来看,除了那些出生在聋人家庭的孩子会一些手语外,其他大多数农村新入学的孩子,基本上没有语言,即不会口语也不会手语,除了家长自创的简单比划以外,和键听人不能进行交流。这就为聋校的教学以及聋生今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需要广大农村聋幼儿家长重视聋幼儿的早期语言发展,如果不能送到专业机构去进行语言康复,也不能在家里任其自由发展,最后把孩子往学校一推完事。如果孩子有残余听力的话,家长可以训练孩子一些口语,坚持和孩子口对口说话,让孩子感觉语言的存在。这方面已经有过很多成功的先例,有些家长不但把自己的孩子训练成功了,而且自己也成了聋教育专家而去从事相关的工作。广大的聋幼儿家长可以学一学他们。如果孩子属于重度聋,那么家长可以自己学习中国手语,从孩子幼儿起,教孩子手语,用手语和孩子交流,让手语成为孩子的母语。当聋幼儿掌握了一定的手语,能够和大人进行手语交流时,那就相当于键听儿童掌握了口语,这有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社会的主流语言或任何其他语言,对今后的语言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此,我要谈一谈一些聋儿家长及少数聋教育者对于手语的一些误区,他们看不得聋儿打手语,好像聋生不打手语,会口语就是正常人,而一旦打手语就真成了聋哑人一样,视手语为洪水猛兽,看到孩子打手语,就恐吓孩子。实际上,聋人之间的交流大多靠手语,即使是口语很好的孩子,如果和他交流的聋人看口能力不强,他们之间仍然不能进行交流。现在,双语教学模式已经得到大多数聋儿家长和聋教育者的认同。因此,键听父母在接受孩子耳聋的现实后,要尽可能的学习聋人手语,在生活中会用手语和聋儿交流,为其尽早尽量地提供及时的语言输入和适当的语言获得环境。

综上所述,要想使聋童象键听儿童一样获得语言的发展,就必须在聋儿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内对他们的语言发展进行正确有效的早期干预,这是聋教育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和前提。因此,聋儿家长和聋教育机构,要充分利用聋幼儿时期学习语言的良机,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聋童最终能够回归主流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