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用药特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9-19
/ 1

浅谈儿童用药特点

彭玉玲

彭玉玲(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药剂科663000)

【摘要】儿童体质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用药上也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儿童使用的专科药物是根据儿童的生理特征、各个时期的发育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后才设计的剂型,确定规格及使用剂量。本文根据多年儿童病区药房的工作经验总结并阐述了儿童用药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和原则,以期为同行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儿童用药原则特点

【中图分类号】R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9-0284-02

儿科自古以来即被称为“哑科”,是因为儿童在幼时不能说话,或者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在患病时不能向医务人员详细地描述自己的病情及用药后的各种感受。基于儿科病患者的特殊性,要求儿科医生要有丰富的临床诊断,良好的用药方案,及患者对医嘱的用药依从性[1]。在选择药物时更应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及患儿的用药依从性。

儿科合理用药的要求:(1)获得最大的临床治疗效果,即最大限度的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2)最低的药物不良反应,即最大限度的避免减少药物不良反应[2]。

我院为妇儿科专科病区,在这工作几年间我也总结出了几个儿科用药的特点,医生应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的特点,正确选择药物的基本原则应为:

1.能口服就不打针。患儿在医院就诊时,医师会根据患儿病情危急程度来选择药物。在患儿病情不危急,一般的感冒或者腹泻的情况下,医师会选择一些口服药而非静脉输液。因为每一种疾病有一个发病进程,而药物在体内也会有一个吸收起效的过程。所以患儿家属不能着急,希望药物一进入体内就会起效,孩子的病情就马上好了。中医有一句话:“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接受治疗时家长不能着急,不是药一进入体内病就好,而是应选择安全性较高的口服给药。

2.能外用就不内服。孩子身体各方面的发育情况都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一些刺激性较大或者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应优先选择局部药物。例如:孩子发高烧超过38.5摄氏度,在实行物理降温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就会选择使用解热镇痛药,但是这一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副作用较大,孩子会产生不适感,那么我们可以使用栓剂,肛门使用即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3.能局部用药就不全身给药。作为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害怕打针吃药。作为外治法来说,其副作用小、操作简便、患儿依从性好。在很多疾病方面是可以使用使用贴剂,搽剂的,例如,小儿腹泻、腹疼时可以使用肠胃散贴剂;疥疮、接触性过敏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使用熏洗法或搽剂进行凃擦;哮喘使用吸入剂或喷雾剂;另外中医当中的捏脊法可以用于治疗小儿疳积等脾胃系统疾病等等。

儿童使用的专科药物是根据儿童的生理特征、各个时期的发育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后才设计的剂型,确定规格及使用剂量。因此儿童使用的药物是不能用成人的药物来替代的,这是因为:

1.成人使用的药物即使制成小剂量也不能很好的保证其安全性。例如喹诺酮类药物,它是一个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对生长期软骨的生长发育有影响,因此我国规定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禁止使用。

2.一些外用药因其毒副作用大也不能在婴幼儿中使用。例如,滴鼻净它能通过鼻粘膜吸收,造成全身中毒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3.分剂量不准确,孩子使用成人药物必然要进行分剂量,在家中自行分剂量不容易准确地进行。例如,一些缓释片、控释片、胶囊等。而分剂量不准确的直接后果就是第一、剂量过小达不到治疗效果;第二,剂量过大,毒副作用也随之增大。从而使孩子用药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3]。

4.成人药物很少考虑到药物的口感问题,而孩子对一些苦的、涩的药物很难下咽,久而久之,孩子一听袋要吃药就又哭又闹,甚至喂进去了也吐出来。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治疗,耽误了病情,那么就更应该多选择专门为儿童设计的糖浆剂,颗粒剂,散剂,口服液,果味咀嚼片等等剂型。让孩子能更好的依从于治疗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另外,在孩子的服药过程中,家长要注意观察,若发现有与原疾病无关的表现时,应引起警惕,立即停药,并尽快请医生诊治。

儿童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儿科也具有其特殊性,作为一个药剂工作者,应加强我们的责任心,学习掌握好专业知识,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指导患者安全正确的使用药物,杜绝不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江蓓完善的药学服务对58例学龄期儿童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柳州医学2009222

[2]赵春杰编.合理用药、综合知识与技能.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8.

[3]张淑芳(总主编)《儿童疾病合理用药》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