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河口市2008年风疹流行特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2-08-18
/ 1

梅河口市2008年风疹流行特征分析

崔琳1崔霞2赵志强1

崔琳1崔霞2赵志强1

(1梅河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梅河口135000)

(2梅河口市妇幼保健院手术室吉林梅河口135000)

【中图分类号】R37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8-0061-02

【摘要】目的分析梅河口市2008年风疹流行特征,客观掌握风疹流行规律,为制定有效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卫生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梅河口市风疹疫情进行分析。结果梅河口市2008年风疹发病率明显上升,较前三年平均发率上升6.9倍,局部有疫情暴发。结论梅河口市风疹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应采取适时接种风疹疫苗,加强疫情报告管理等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

【关键词】风疹流行特征控制措施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通过呼吸道和直接接触传播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和麻疹样皮疹,并伴有耳后及枕后淋巴结肿大。妊娠早期孕妇初次感染风疹病毒后,病毒可通过血胎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常可造成流产或死胎,还可导致先天性风疹综合症,引起胎儿畸形。2008年,梅河口市风疹发病率明显高于前三年的平均水平,疫情以散发病例为主,局部有暴发疫情发生,病例分布呈现向大年龄组发病增加,小年龄组发病比例降低的趋势。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自梅河口市各医疗保健机构上报的传染病报表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人口数据来自梅河口市统计局的统计报表。

1.2分析方法运用卫生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梅河口市2008年风疹疫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

2结果

2.1疫情概况2008年梅河口市风疹发病率为52.01/10万,2004~2007年风疹的发病率分别为22.51/10万、5.48/10万、5.95/10万、10.93/10万。与2007年相比,发病率上升4.7倍,病例以学生为主。流行过程从1月至7月,发病高峰为4月和5月,共报告病例271例,占报告病例数的83.64%,单月发病数最高为4月份,共报告165例。报告病例中,除19例为实验室诊断外,其他均为临床诊断病例。

2.2流行特征

2.2.1时间分布2004~2008年梅河口市风疹月分布曲线显示,2008年梅河口市风疹发病数明显高于往年发病水平,疫情的上升阶段较往年提前一个月,从3月份开始报告病例数迅速上升,4月份达到最高峰,单月发病数为165例,为去年同期水平的13.75倍。按发病日期统计,4月16日达最高水平,日发病数为11例。5月份开始逐渐下降,至7月份报告发病3例,8~12月连续5个月无病例报告。

2.2.2职业分布报告病例中包括学生、散居儿童、托幼儿童、家务及待业、工人、农民等。其中以学生为主,占发病总数的72.22%;其次为家务及待业人员,占发病总数的11.73%,两者所占比例超过80%。

2.2.3年龄分布按年龄组分析,16~20岁组病例数最为集中,共报告202例,占62.35%;发病率也最高,为410.62/10万。发病年龄最小2岁,最大46岁。男192例,女132例,男女比例为1.45:1。

育龄妇女中,主要以15~25岁组发病数最多,共报告198例,报告发病率为0.395%。

2.2.4地区分布全市共有5个街道和19个乡镇,除1个乡无风疹病例报告外其他街道和乡镇均有病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市区5个街道,共报告221例,占68.21%。

3讨论

3.1梅河口市2008年风疹疫情显示,风疹的发病年龄呈现向高年龄组转移的趋势,主要以学生和家务待业人员为主。风疹病毒易发生垂直感染,显性和隐性感染对怀孕早期胎儿都有危害,影响胎儿正常发育,引起胎儿畸形。因此,对育龄期妇女罹患风疹应引起高度关注,应加强监测力度,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有计划地接种风疹疫苗,对优生优育更有意义。

3.2风疹与麻疹有相似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在临床上很难与轻型麻疹区别,并可以同时流行。我国将在2012年消除麻疹,而加强控制风疹,对消除麻疹有促进作用。在分析评价风疹流行状况的基础上,应适时对易感人群实施风疹疫苗免疫,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降低发病率。

3.3风疹疫情以学生为主,特别是寒假结束,学校开学后,风疹病例明显增加。暴发疫情多发生在学校,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疾控机构应密切关注群发性征候的出现,加强学校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对散发的学生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必须采取有效的综合性的控制措施,避免暴发疫情在校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