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功能成像对脑转移瘤放射治疗疗效评价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磁共振功能成像对脑转移瘤放射治疗疗效评价的应用研究

马玉国陈海云

(山东诸城市人民医院影像科山东诸城262200)

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功能成像对脑转移瘤放射治疗的应用效果,以此帮助临床制定早期治疗方案。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22例脑转移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给予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分析图像数据后测量肿瘤组织直径变化情况,以此分析放射治疗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对比,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测结果显示,患者脑转移瘤病灶明显减小,治疗前后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转移瘤为颅内恶性肿瘤,给予放射治疗前后配合磁共振功能成像可以准确鉴别单发脑转移瘤和高级别胶质瘤,对术前治疗方案选择和术后疗效评价具有重要的作用,准确评价脑转移瘤放射治疗的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磁共振功能成像;脑转移瘤;放射治疗;疗效

脑转移瘤为成人颅内恶性肿瘤的一种,其中有20%左右患者会发生脑转移,当出现脑转移时,患者生存期会明显降低,仅在1个月左右时间[1]。应用常规的MRI检查,发现其中一部分脑转移瘤患者是单发肿瘤,按照MRI形态、信号等改变很难区别于高级胶质瘤。只有实施更精确的诊断才能有效干预脑转移瘤发生[2]。磁共振功能成像可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对患者不会产生创伤,具有极高的精准度[3],已广泛应用临床检查。本文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22例脑转移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治疗前后磁共振功能成像变化情况,以此帮助患者临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22例脑转移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例,女11例;年龄39~75岁,平均(55.2±3.9)岁;疾病类型:16例为肺癌,4例为乳腺癌,2例为卵巢癌;22例患者中有19例经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其他3例经影像学诊断确诊为转移瘤。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临床表现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及嗜睡等症状,排除了合并严重肝肾疾病、精神疾病及妊娠哺乳期女性、不配合治疗患者。

1.2方法

选择GEMR7503.0T磁共振扫描仪,设置8通道头线圈,选横轴位进行扫描,设置T1WI、T2WI、DWI、Gd-T1WI序列,其中将T1WI扫描参数设置TR:360ms、TE:8.0ms/90ms,设置扫描层厚为3mm,设置扫描层间距为0mm;扫描视野、矩阵、激励次数等设置好数值。扫描成形的图像以GEAW4.2的FunctoolⅡ软件分析,所有研究对象成像图像由相同2位放射诊断医师阅片与对比。DWI图像中发现的异常信号位置要做好定位,两组阅片医师有不同意见时要分析定区域,对肿瘤实质区进行计算,分析正常脑白质ADC值,对肿瘤最大的截面径线进行测量。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22例研究对象实施放射治疗前后,脑转移瘤病灶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对比,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测结果显示,患者脑转移瘤病灶明显减小,治疗前后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PWI可以反应组织血管化程度,也能对血流灌注状态成像,包括DSC与ASL成像方法,其中DSC为常用灌注法,能无创反映出组织微血流动力学变化,给予静脉注射顺磁性对比剂,可以对局部脑血容量进行计算,对平均通过时间与达峰时间进行计算。而ASL原理对脑组织动脉血液进行标记后扫描,对比非标记图像,可以测量出灌注效应。脑转移瘤DSC主要是诊断脑转移瘤与其他疾病的鉴别,尤其是检测rCBV值能将脑转移瘤和高级别胶质瘤区别诊断,但是,检测瘤体区的rCBV值没有太大意义[4]。ASL灌注量的检查也不需要应用对比剂,就可以观察到患者组织血流的灌注。MRS是无创检测活体组织代谢物的检查方法,其中检测成分包括肌酸、乳酸及胆碱等。脑转移瘤和神经胶质瘤经MRS检测有明显差异,其中有80%以上脑转移瘤患者有Lip峰,而且神经胶质瘤的Cho/NAA和Cho/Cr有明显增高,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区别诊断。可见,MRS能用于脑转移瘤治疗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的检测指标,评估脑转移瘤患者术后的治疗效果。DWI可以施加梯度回波脉冲对细胞内外水分子进行观察,根据信号变化图像表现,分析扩散运动程度。可见,DWI能用于脑肿瘤早期程度的检测和区别与其他疾病的鉴别。常规MRI很难鉴别出单发脑转移瘤和高级别胶质瘤,配合DWI中ADC值能做出诊断结果。研究发现,脑转移瘤瘤体表现扩散系数可以用于治疗前后的差值,评估放射治疗的疗效,其中rADC值升高表示治疗效果较好,而rADC值降低表示治疗效果不佳。DTI可以经水分子三维扩散速度各向异性将扩散信息技术及时反映,对纤维束空间方向性与完整性得出无创的检查结果。按照各向异性分数彩图对纤维和肿瘤空间关系做出判断,用于脑肿瘤手术方案制定参考。本次研究结果与他人相符[5]。可见,脑转移瘤为颅内恶性肿瘤,给予放射治疗前后配合磁共振功能成像可以准确鉴别单发脑转移瘤和高级别胶质瘤,对术前治疗方案选择和术后疗效评价具有重要的作用,准确评价脑转移瘤放射治疗的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余日胜,陈璐.脑肿瘤影像诊断技术新进展[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5):557-559.

[2]万齐,李新春,周嘉璇.MRI扩散加权成像在骨肌系统疾病的应用进展[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7(5):711-714.

[3]张俊祥.磁共振功能成像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J].淮海医药,2016,34(2):127-129.

[4]杨静,张雪宁.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疗效评价的研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6,17(6):464-467.

[5]蔡龙,钟祖春,刘小梅.MR全身弥散成像检测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的临床应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34(6):895-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