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手术治疗方式治疗腹股沟疝气患者临床差异性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两种不同手术治疗方式治疗腹股沟疝气患者临床差异性观察

王保平

(山西省孝义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山西孝义032300)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治疗方式治疗腹股沟疝气患者临床差异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90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采用传统疝修补术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对比两种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费用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可以减少复发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因此,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选择方式应该根据医生的经验和患者的情况进行取舍。

【关键词】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股沟疝;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3-0095-02

腹外疝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疝气症状,其中腹股沟疝发生的概率更高,更为常见,大概占到腹外疝总数的90%以上。腹股沟区具有复杂的生理机构,具有很高的解剖价值和难度,该部位不仅复杂而且精细度很高,所以腹股沟疝手术被外科临床公认为最基本的手术。同时,腹股沟疝手术的失败率也是居高不下,自上世纪90年代开展无张力疝修补以来,由于该手术简单快捷,无需进行大面积的剥离,所以仅有微小的创伤,并且有住院时间短、下床快、复发率低的优势[1]。修补术可以分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传统疝修补术等不同术式,不同方法达到的临床效果不同,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90例采用不同疝修补术的腹股沟疝患者进行对照试验,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90例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患者,全部被确诊为腹股沟疝。其中男85例,女5例,年龄20~88岁,平均年龄59±3.5岁;病程10d~26年,平均病程22±1.8年。有3例股疝、35例直疝、52例斜疝;有10例双侧疝,其余的80例为单侧疝;有79例患者的疝为初发,11例患者是复发疝。90例患者内环口直径≤5cm。Nyhus1993年提出的疝分型标准进行分型:Ⅰ型25例,为斜疝,内环口正常大小;Ⅱ型27例,为内环口扩大的斜疝,腹股沟管后壁腹横筋膜完整;Ⅲ型27例,腹股沟管后壁缺陷。A:腹股沟直疝B:斜疝内环口扩大,中等度侵犯或破坏腹横筋膜C:股疝Ⅳ型11例复发性疝

1.2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疝修补术:取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中点上方1.5cm处做一平行腹股沟韧带的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游离腹外斜肌腱膜,内至联合腱,外至腹股沟韧带,打开提睾肌,游离精索,找到疝囊,如果较小,剥离疝囊周围组织至颈部,高位结扎;如果较大,横断疝囊,远端拭干后旷置,近端缝扎。[2]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和联合腱,外环口容一小指通过。

研究组进行补片填充无张力修补术:方法同前,找到疝囊并提起,沿疝囊一周打开腹横筋膜,显露腹膜外脂肪,于腹膜前间隙钝性分离约直径10cm范围,置入补片,将补片固定。术后常规沙袋(或食盐袋)伤口压迫4h,4~6h后下地活动[3]。

2.结果

2.1两组患者住院指标对比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费用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

3.讨论

腹外疝修补术具有上百年的临床历史,是外科手术中最古老最基本的手术之一。传统疝修补术在缝合时由于张力很高,并且在腹股沟区进行了大面积的游离解剖,对机体的创伤很大,复发率很高。在疝气手术治疗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传统的疝气修复方式已经落后了[4],临床上几乎不再应用该术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按照人体腹股沟管的生理解剖特点进行的,修补时剥离度小,针对性高,腹横筋膜得到了直接的修补,并且由于是在无张力条件下进行的,所以组织损伤也进一步降低,可以尽可能还原受损的腹股沟区,使得原有解剖结构得到恢复,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降低了复发率和并发症率,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复术是利用网状伞形疝环填充物填充,然后用网状平片补片完成修复,传统修复术是直接以线将疝气受损组织互相拉扯缝补起来达到修复目的。本次研究中无张力疝修复术采用的聚丙烯材料,费用较高、修补效果很好,在几分钟内能够与组织快速黏合固定,由于是入侵机体的异物,可以触发较多的成纤维细胞堆积在网孔中形成纤维组织,因此具有很高的强度,并且在机体内没有排异反应,对组织的亲和力较强,抗感染能力较高。聚丙烯网补片在应用时需要留意的是,于腹股沟后壁展开时的张力不能太大,由于聚丙烯回缩力较大,随张力补片植入体内时间的延长,其会自行收缩,若铺设补片时张力过大,则会导致术后远期腹股沟区疼痛。另外,固定补片时,尽可能用优质缝线,避免发生缝线断裂的情况。本次研究显示,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费用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笔者认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复术无需切除疝囊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利用填充物的方式更加符合腹股沟解剖结构,因此并发症率较低,特别适用于复发疝患者[5]。

综上所述,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可以减少复发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所以更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文松.用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和传统的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6:33(13):112-113.

[2]丁凯辉,赵玲.不同手术治疗方式治疗100例腹股沟疝气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8(4):64-65.

[3]崔明勋.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治疗中的疗效比较[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12(07):135-136.

[4]刘佳.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网塞和成型补片的临床诊断效果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6:03(04):89-90.

[5]刘天树.应用传统疝修补术和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6,12(1):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