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人员培养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3-13
/ 2

审计人员培养模式研究

杨海燕

杨海燕

昆明博扬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200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社会审计及内部审计工作得到了空前发展。面对社会对合格审计人员的迫切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只有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建立一种新型的、适合市场需求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审计人才。本文通过对审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创新审计人才培养模式途径。

关键词:审计;企业;高效;培养;研究

引言:市场环境的变革带来审计人才市场需求的新变化,现有审计人才培养中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与市场需求的耦合度不够、以理论为主导、人才应用能力较弱、审计人才职业道德教育教条化、形式呆板化等现实问题。以市场需求的细分为主导进行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实行“通识”与“专识”并重,国内与国际两类审计人才并重,进行培养计划的整合设计可创新现有人才培养模式。

1.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的提出是在抽样审计被广泛应用以后,提出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规避法律责任,它在审计从计划到完成阶段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随着近几年全球范围内审计失败的增多,审计诉讼浪潮的高涨,对审计重要性判断进行研究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能更有效的利用审计重要性提高审计质量和规避法律责任,有必要对审计重要性判断的理论依据、判断过程及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加以研究,以提高我国审计人员审计重要性判断质量。审计重要性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客观存在的、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的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做出的一种主观职业判断。

2.审计人员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对审计定位不准

经常有人问审计人员“审计究竟是做什么的”这个问题,许多人不能用十分简单明了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很少思考审计的本质是什么,审计究竟能为企业创造什么价值,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有什么异同等这些问题。由于对这些基本的问题不清楚,导致审计定位的不准确,审计人员的职业思维混乱。

2.2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审计人员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企业审计发展历史较短,管理层对其重视不够,他们经常将一些“老”、“弱”、“病”或不好安置的人员放到审计部门,长期以来造成审计人员中有相当数量人员年龄偏大,且其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不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

另一方面是有相当数量的领导认为内部审计就是对财务工作的“差错防弊”,习惯于从财务人员中挑选审计人员,造成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特别是风险管理和信息技术知识极为欠缺,复合型人才在内部审计领域较少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业务范围的拓展及其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2.3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现在许多审计人员都是由财务部门调入的,对会计做账比较熟悉,但对于公司所处的行业、法律环境、企业的市场状况、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流程与内部控制等企业内外框架性的东西不关心也不熟悉,导致这些审计人员擅长查账,对涉及到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类审计项目力不从心,导致许多人形成审计仅是查账的这种狭隘的认识。

2.4培养以理论为主导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性与务实性并重,对其理论全面、透彻的理解是审计理论课程教学的目标,但审计理论课程与务实欠缺联接点,是造成学生在审计理论学习上感到抽象、晦涩难懂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欠缺表现在,其一,审计理论课程的教学上,往往是先理论后务实,并且主要以应试型教育为主导,而不是内嵌式、整合式的讲解,一边传授理论知识,一边介绍相关的务实应当如何做、审计工作底稿应当如何编制。其二,审计实践课程开发滞后,现有的审计模拟实验在培养学生对审计的感性认识上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于现代风险导向技术的运用还有限,像抽样审计、盘点等审计技术就无法实施,同时,运用审计软件从会计系统中获取数据的相关技术也尚未引入。这些对审计应用能力的培养均会形成重要影响。

3.审计人员培养对策

3.1培养目标定位

运用市场细分理论对审计人才进行市场需求的分析,可知目前对于审计人才的需求已出现较为明显的异质性、层次性,总体上可分析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两类市场均有对注册会计师及内审师的需求,但由于人才需求主体的不同,对于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也应有所区别。其中,对国内注册会计师的培养应以鉴证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具有年报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验资、资产评估等审计相关技能的人才。而内审师的培养则以内审技术和内部控制职业能力为核心。国际注册会计师与国际内审师的培养分别定位于鉴证、管理类国际人才。

3.2加强审计思维的锻炼

知识再多也只是一盘珍珠,如果没有一条金线把它们穿起来永远也成不了一条项链。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这条连接知识的“金线”就是审计思维,许多人掌握了许多知识但就是不会做审计,因为他没有建立审计思维。审计学的理论基础是逻辑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认定-目标-证据-程序”逻辑。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职业怀疑、重视逻辑、重视证据、统观全局、关注风险等能力。

3.3制定审计岗位能力考核标准

制定审计岗位能力考核标准,明确培养目标和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明确审计岗位能力目标。因此,首先必须根据对审计人员的要求,建立审计岗位能力考核标准,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和实践,并对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进行合理考核。

3.4加大高效实践课程投入

实践课程分为校内的模拟实训和校外的实习两大模块。审计的校内模拟实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审计实训与理论知识的衔接度不够,实训内容难以充分体现关键的审计技术,实训任务在组内成员间的不均衡,没有学习审计软件获取数据的渠道等。国内现有的审计实验教程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务实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要开发实践课程,应从实训项目的设计入手,将最新审计理论与务实进展进行链接,编写配套的实训教材、审计电子工作底稿编写指导,并对审计的对象即会计资料进行充分的补充,逐步创造条件引入审计软件,用于实践教学。校外实训于审计人才的培养尤其重要,应加大校企合作、校所合作、校际合作,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拓展校外实习渠道。

3.5提高审计的独立性

搞好审计工作,关键是要有健全的独立审计机构,设置科学、合理的审计机构是实现审计职能的组织保证。为了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实现审计对公司经营管理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必须确立审计在企业组织架构中的地位。我国企业在构建审计机构时,应在借鉴国外做法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不同现状,遵循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尊重客观事实,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经营特点、管理体制模式、人员素质、企业经营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等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结语

总之,审计的发展为审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应充分了解市场对审计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出一条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审计及企业内部审计人才,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并推动和促进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春,田秋蓉,刘雷.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J].审计研究,2011,02:9-12.

[2]杜建菊,尹高峰.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高校培养模式研究[J].会计之友,2011,17: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