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张芬

邳州市邳城镇中心小学江苏徐州221000

【摘要】教师应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潜心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本文作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了自己的做法:一、情境导入,设疑激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三、细读品味,理清线索,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导入;整体感知;细读品味;思维能力

学习语文是为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同时也帮助学生认识自然与社会,学会做人做事,与人合作共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情境导入,设疑激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要求。为此,教师要将这一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热情。

例如,教学《鞋匠的儿子》,上课伊始,笔者首先运用课件给学生呈现一幅图片,图片上五个字赫然映入目——“美国总统山”。学生观赏着出现在他们眼前的四位总统的头像,但见他们目光坚毅而深沉,有的在昂首眺望,有的似乎陷入沉思。“想知道这四位总统是谁吗?”笔者问道。“我猜测到有一位总统是林肯。”学生不能全部说出总统的姓名,但根据学习的进度说出了这样的答案。“你猜得很正确,其中有一位总统叫林肯!”笔者给予了认可与鼓励,接着又介绍道:“其他的三位从左到右分别是华盛顿、杰弗逊、罗斯福,最右边的是林肯。他们四位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四位总统。这组群雕完成于1941年,人们为什么会从众多的总统中挑选四位将他们的头像雕刻在高高的山岩上呢?”“他们肯定对美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深受美国人民的爱戴。”“他们肯定具有非同寻常的崇高的人格魅力,令人高山仰止。”……此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他们的头脑中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纷纷想象着四位总统深受人们崇敬的原因所在,敬佩之情在每位学生心中潜滋暗长,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阅读期待的心理让学生产生了到课文中寻找答案的迫切心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特级教师魏星在他的《语文:为言语生成而教》一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一个“言→意→言→意……”多次循环生成的过程。“言”,即语言文字;“意”,即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所抒发的情感及文章的主旨。阅读一篇课文,既要“得言”又要“得意”,即做到“言意兼得”。初读课文就是一个由“言”走向“意”的过程,所以,针对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教师要在初读环节,引导学生去“初识”文本的语言,感知文本大意(包括所描之景、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所抒之情、所述之理等),从而培养学生潜心默读的习惯和整体感知、概括归纳的能力。

在学生初读了《鞋匠的儿子》之后,为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讲述了林肯的哪些事?你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此问题其实是检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情况,学生能否说得出来,能否说得简洁而又击中要害,体现了他们感知与概括能力的强弱。通过听取学生的概括,教师也能从中获取学情,从而采取引导与点拨的策略,澄清模糊认识并使之走向明确、准确。在平日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好多学生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不能抓住每一自然段、逻辑段乃至整篇课文的意思,说得不到位、不全面,而要让学生说得好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持之以恒地训练,教给学生抓重点句、抓关键词等方法,来进行感知与概括。比如,《鞋匠的儿子》一文讲了什么事,笔者引导学生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赞叹的掌声”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毫不犹豫地领导人民拿起武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两个句子,概括出了两件事:一是化嘲笑为赞叹,变羞辱为尊重;二是坚决反对国家分裂,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及概括能力,要适时地渗透学法指导。

三、细读品味,理清线索,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而达到这样的目标要求,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及语感能力的发展。

教学《鞋匠的儿子》,一个首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朗读、品味林肯所说的话,从他的话语中来领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呈现林肯面对参议员的羞辱时第一次所说的话,要求学生思考:从林肯所说的三个带有“永远”的句子中,你分别体会出了林肯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带着思考默读句子并在字里行间留下自己的读书感悟。接下来,笔者要求学生通过集体朗读再次体会;然后指名学生进行展示性的朗读,通过自己的声音来传达自己的理解。被指名的学生读过之后再畅谈自己的感受,师生一起交流、评议。品读完林肯跟参议员的第一次交流之后,再引导学生品读第二次、第三次说出的肺腑之言。通过几次反复品读,一位不卑不亢、宽容大度、仁爱正义的总统形象深深地“定格”在学生心中,也让学生产生了深深的敬仰之情。这体现出了“朗读促悟、朗读怡情”的作用与效果。

教学《鞋匠的儿子》,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理出一条线索来。这是一条情感线,是参议员对林肯态度变化的线索。这个学习任务可以安排学生开展小组学习,进行深入的阅读探究。当然,完成这个任务需要核心问题来引领。笔者设计的核心问题是:“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些关键词将他连成一条线吗?”在此问题引领下,学生又一次浏览课文第一、二两个部分,并用笔圈画相关词语,最后经过小组讨论理出了一条态度变化之线:“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通过这样的梳理,学生从文本中捕捉信息的能力及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