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介入治疗迷走神经性晕厥的观察和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心血管介入治疗迷走神经性晕厥的观察和护理

江念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湖北武汉430022

摘要: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Vasovagalsyncope,VVS)或称血管抑制性晕厥,是以血压突然下降为其特点,有或不伴有心动过缓和自主神经兴奋的其他表现,在晕厥病例中占相当大的比例。VVS预后通常较好,小部分VVS为恶性型,这种类型的特点足晕厥发作过程伴大于5s的心脏停跳,尽管有可能出现上述较严重的并发症,但VVS总体的预后足较好的。

关键词: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发作诱因;护理

目前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和主要治疗手段’心血管病介入性治疗中及治疗后的过度迷走神经反射所致低血压、心动过缓、心脏停搏并非少见。某些人会因过度激发迷走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引起心跳忽然减慢、周边血管扩张,造成血压降低、脑部缺氧[1]。本文对我科开展心血管病介入治疗以来发生的1例迷走神经反射性晕厥的观察处理及护理体会进行了分析总结。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指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反射,导致内脏和肌肉小血管扩张以及心率减慢,结果造成血压降低、脑部低灌注而缺氧,表现为动脉低血压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能自行恢复,而无神经定位体征的一种综合征[2]。

1病例摘要

患者,男性,30岁,主诉:因“心悸2年,加重2月”入院。既往史:有胃炎,有烟酒嗜好。无手术、外伤及输血史。无药物过敏史。有高血压病家族史。现病史:2年来,患者间断发作心悸,多于劳累后出现,自觉心跳快,伴胸痛、头昏,持续半小时可改善,突发突止。门诊以“阵发性室上速”收入院。体检:体温:36.7℃,脉搏:7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4/70mmHg。3月26日23:40在局麻下行EPT+RFCA术,于00:00患者由介入科转回病房,术后诉头痛不适,测血压138/82mmHg,HR83次/分,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给予布洛芬(芬必得)缓释胶囊0.3g对症治疗后好转。3月27日12:00行伤口换药,伤口愈合良好,对其行术后宣教,指导其床上活动,病区内行走后准备进餐,少许进食后感到恶心取坐位休息,12:15坐位时突发意识丧失,摔倒在地,查体:BP170/91mmHg,HR70bpm神志模糊,反应迟钝,颈软,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四肢僵硬,微汗。约10分钟左右意识逐渐恢复,诉头昏、头痛,复测血压128/74mmHg,HR74bpm。给予甘露醇静滴,联系CT室行急诊头颅CT检查,口头报告未见明显异常。患者突发意识丧失,苏醒有无后遗症,头部CT平扫未见脑出血,建议完善脑血管增强CTA检查,另需鉴别肺栓塞、血管抑制性晕厥发作可能。

2潜在并发症

猝死与严重心脑血管所致晕厥有关,1)立即CPR,建立静脉通道,通知医生抢救;2)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心率、心律、血压、SPO2、尿量的变化;3)遵医嘱用药和使用抢救措施,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4)遵医嘱转往CCU治疗。有跌倒的风险:与晕厥发作有关,1)风险评估为跌倒高危,签署风险留陪同意书,发放宣教手册;2)家属24小时留陪,告知医生,开留陪医嘱;3)保证病区各项环境设施安全,各类物品放在易取处,双侧床栏打起;4)病人着合身衣裤,穿防滑拖鞋,掌握安全3个3分钟;5)久卧24小时第一次下床有人陪同。

3一般护理

(1)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病室环境,声音嘈杂、拥挤、通风不良及空气污浊易导致患者发生晕厥。

(2)保持病房设施完好,定期检查病房设施,杜绝安全隐患。

(3)完善住院患者的评估,识别高危晕厥的患者并予以重点防范。做好健康宣教。

(4)对服用镇静、安眠药的患者,在其未完全清醒时,不要下床活动;服用降糖、降压等药物的患者,特殊用药前告知注意事项。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预防晕厥。

(5)长期卧床、产后、术后第一次小便时,应鼓励在床上小便,确实需要起床小便,应有人在床旁守护,并指导患者起床时正确姿势,防止因体位性低血压或体质虚弱而致晕厥,协助大小便。

(6)向患者交代如需要协助,可使用呼叫器求助;确保患者可以随手触到呼叫器,提供协助。

(7)对体质虚弱、空腹、疲劳、呕吐、腹泻等患者做各项医疗护理操作时尽量取卧位。

(8)对于排尿、排便等无法避免的行为可采用保持血容量,改变体位(由立位改为坐位或卧位),减慢体位改变速度等方法。另外,排便性晕厥患者使用大便软化药,排尿性晕厥患者睡前减少饮水特别是饮酒。

(9)血管迷走性晕厥多数为良性。对于单发或无危险因素的罕发的晕厥患者可不予特殊治疗。对于较重的患者可采取扩容,轻微体育活动,倾斜训练(反复长期的倾斜训练直到患者立位反应消失)等较安全的方法。

(10)嘱病人避免剧烈活动、情绪激动,有头昏、黑矇等晕厥先兆时,立即下蹲或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摔伤。老年人室外活动宜在草地或土地上进行,避免站立过久。

4讨论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反射性迷走神经亢进虽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进展迅速,后果严重,护士应提高认识。重视介入治疗前后的观察与护理,有效预防和及时准确处理这种危险并发症。血管神经性晕厥是由于强烈的精神刺激或情绪激动等诱因。作用于大脑皮质,影响丘脑下部,通过植物神经胆碱能纤维的作用,导致一系列心血管功能紊乱,由于反射性迷走神经过度兴奋,而致心事减慢,血压下降,脑灌流量低下,导致急性暂短性脑缺血,尤其病人处于立位时脑缺血更为严重,从而促使晕厥发作。由于厦射性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故在发作前及发作中可表现有面色苍白、出玲汗、恶心等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本病预后良好,无需特殊处理,晕厥持续时间多在l0min之内,去除诱因和取卧位后迅速恢复,恢复后无后遗症,卧位最好达30min.,过早站立易导致复发,对于平素发作频繁者应避免各种发作诱因,增强体质,避免过劳。

参考文献:

[1]曹教育.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现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28(7):1124-1125.

[2]陈希.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30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03,46(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