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方向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1-21
/ 2

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方向的探讨

张天祥

张天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城市公用事业管理所)

摘要: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和先进管理经验,其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不应单单只是机制变化的套用,更应是要建立一套具有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效能性的综合经营管理模式。结合我们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目标,提出其改革发展的根本方向。

关键词: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探讨

1事业单位改革的内容及目标

1.1改革所有制形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原来那种与产品经济相适应的以全民所有制为主的单一的事业单位体制,已明显地不相适应了。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事业社会办”的方针,从根本上打破现行体制,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潜力来创办事业。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真正从体制上、政策上保证事业单位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多元化,应该成为一种现实的必然的选择。从长远着想,除了涉及重要国计民生的事业单位,需由国家重点办外,有些事业单位都可以逐步创造条件向社会转移,由社会团体、集体、企业和个体一起办。

1.2改革领导体制,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人、财、物的决策权都在主管部门,责权利没有统一起来,也缺乏群众监督机制。这种领导体制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兴盛和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必须借鉴企业领导体制改革的经验,改变行政领导单一的责任制生产方式,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把人、财、物方面的决策权交给事业单位负责人,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

1.3改革机构编制管理方式就是要放活和改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既要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又要在微观上搞活,下放管理权限。具体想法是:①对已实行自收自支或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编制可基本放开,实行法规指导下的自行管理。②对实行全额预算和差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编制从严控制,但鼓励、支持有收益的事业单位积极开展经营活动,合理创收,创造条件,向自收自支或企业化管理过渡。③事业单位兴办各种企业,人员可以定为企业编制,按《企业法》及有关规定执行。由其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向工商部门注册。④要积极创造条件,将行政职能型的事业单位从事业编制中划出,建立行政事务组织。将实际上是企业性质或主要是企业性质的事业单位,从事业单位编制中划出,使之成为企业;将纯粹是国家政权组织组成部分的事业单位,纳入国家机关编制;将目前仍列入事业单位范围的社会团体逐步向社团过渡。

1.4改革人事制度

1.4.1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在严格执行编制管理与计划管理的前提下,应积极探索内部人事管理的新路子。要改变传统的人员调配任用办法,新补充人员一律通过考试,考核,择优聘用。

1.4.2纯社会服务类事业单位在编制宏观控制与人员计划管理的前提下,应实行较为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人员可采取调入调出的办法,也可以采取人才交流的办法。干部的任免仍按现行的干部制度管理权限办理,任用的形式可以采取聘任的办法。对不适应岗位工作而未被聘用的录用制干部,可保留干部身份,安排到其他适宜的岗位。工人也可以选聘到管理或技术岗位及至领导岗位。有条件的可实行全员合同化管理,建立职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1.4.3兼有服务和创收的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应享有充分的人员管理的自主权。可以自主决定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用人形式。干部按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聘任制的要求可实行层层聘任。人员按岗位管理的要求,可实行公开考核,竞争上岗。为建立风险激励机制,所有人员可一律实行合同化管理。落聘下岗人员可在内部消化,也可以对外交流,可以停薪留职,或者自谋出路。下岗待聘满一年的人员,除老弱病残者外,可以解除合同,予以辞退。

1.5改革分配制度

1.5.1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可实行“经费包干,节余留用,超支不补,收入全留”的办法,也可实行“单项经费包干”和“工资总额包干”。

1.5.2差额补贴单位,可实行“核定收支、定额补贴”或“递减包干、超支短收不补、节支超收全留”的办法。

1.5.3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可实行“核定收支、目标承包、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浮动”的办法。

1.5.4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可比照企业实行“两包一挂”、“上缴利润递增包干”、“上缴利润基数包干”、“超收分成,歉收自补”,也可实行“利润承包”、“亏损包干”等办法。

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也要进行相应地改革,实行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要体现出多劳多得,论功行赏,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不需要国家和总公司财政拨给事业经费的事业单位,可以自主决定工资分配形式,其职工福利可以在国家政策的允许范围内,根据本单位的经济效益自行决定。

1.6改革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劳动人事、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医疗、待业保险制度应与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制度相衔接。应体现国家、用人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原则,并逐步形成国家基本保险、单位补充保险、个人储蓄性保险的多层次格局。

事业单位要建立和完善待业保险制度,以适应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通过上述改革,达到“四化”的目标:即促进事业单位功能和服务对象的社会化,社会分工的科学化,管理体制和方式的企业化,所有制性质和成分的多元化。

2事业单位改革思路及路径选择

事业单位改革的整体思路,是通过厘定事业单位的性质,将不属于事业单位范围的机构和团体逐步转变其性质和归属,然后对属于事业单位性质的组织采取适合公共事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使其进入真正的“公共”轨道。

借鉴国外相关的经验,要积极稳妥地推动公共服务的体制创新,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2.1建立新型的事业单位监管体制。事业单位往往拥有比较重要的公共权力、特许经营权利,承担着与公众直接相关的社会服务,因而政府有必要建立新型的事业单位。

2.2加强法律法规及配套制度建设。为了确保事业单位改革的顺利实施以及改革后新体制的正常运行,必须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与配套制度体系。目前,有关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相当滞后,例如在科技、卫生等领域,虽然明确要将一部分事业单位改为非营利机构,但至今非营利机构在中国仍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非营利机构的注册登记、内部治理结构、活动范围、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资产与财务的管理模式、政府的支持与规制方式等方面的法规几乎全是空白。因此,应在借鉴国际经验和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并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2.3进行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改革。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改革,主要涉及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

要在事业单位的新型法人治理结构上进行探索。原则上,事业法人实行理事会(或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人负责的制度。事业单位的理事会(或董事会)与企业的不同,其构成和运作都有自身的特殊要求。理事会(或董事会)应采用选举或推举方式产生,成员应包括出资者、业内专家等。日常运营由执行人负责。执行人由理事会(或董事会)招聘或任命,并向理事会(或董事会)负责。同时,还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制度,由监管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会商决定其财政拨款,监督理事会(或董事会)的组成和活动,形成监管机构、理事会(或董事会)和执行人之间的有效制衡机制。

参考文献:

[1]《宁夏回族自治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2]《宁夏回族自治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暂行办法》.

[3]少轩.《管理之道》.蓝天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