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源性并发症的护理措施

/ 2

耳源性并发症的护理措施

鞠艳丽隋雪梅王善霞

鞠艳丽隋雪梅王善霞(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264200)

【中图分类号】R473.7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2-0223-01

【关键词】耳源性并发症护理措施

化脓性中耳炎因炎症破坏周围骨质致感染扩散引起的各种并发症统称耳源性并发症。目前其发生率已显著降低,治愈率也明显提高。但一些患者表现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造成严重后果。耳源性并发症按发生部位分为颅外和颅内并发症两大类。

1护理评估

1.1健康史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引起耳源性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以胆脂瘤型中耳炎尤为多见。老幼体弱、免疫力差、致病菌耐药及毒力强等,为其诱发因素。

1.2临床表现

1.2.1颅外并发症

(1)耳后骨膜下脓肿:表现为高热、头痛、耳后乳突部皮肤红肿,疼痛剧烈,耳后沟变浅或消失,耳廓被推向前外方,乳突部压痛,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外耳道后上壁塌陷,脓肿穿破后可形成经久不愈的瘘管。

(2)耳源性颈深部脓肿(贝佐尔德脓肿):乳突尖破坏后,在胸锁乳突肌和颈深筋膜中层之间形成脓肿。表现为高热,患侧颈部上方疼痛,颈部活动受限。胸锁乳突肌上1/3处隆起,皮肤红肿,压痛明显,无明显波动感,但穿刺可抽出脓液。

(3)迷路炎:是炎症侵入内耳所致。表现为阵发性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丧失。可有自发性眼球水平震颤,瘘管试验为阳性,少数可因瘘管阻塞或迷路已破坏而表现为阴性。

(4)耳源性面瘫:患侧乳突破坏累及面神经,表现为同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歪斜,鼓腮漏气等。

1.2.2颅内并发症

(1)硬脑膜外脓肿:鼓室上壁破坏,在相应硬脑膜外形成脓肿,导致颅内压升高。表现为高热、剧烈头痛、呕吐、视力模糊。耳流脓呈波动性,与头痛程度相关,耳流脓较少时,头痛剧烈,耳流脓增多,头痛可减轻。

(2)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表现为周期性高热,寒战,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高热呈弛张性,可达40℃以上。患侧耳后及颈部疼痛,同侧颈部可触及条索状物,压痛明显。眼底检查可见患侧视盘水肿,视网膜静脉扩张。血管造影有助于判断血栓的部位和范围。

(3)耳源性脑膜炎:是化脓性中耳炎引起的软脑膜、蛛网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表现为持续高热、寒战、剧烈头痛,伴恶心、喷射状呕吐。烦躁不安,神志不清,谵妄等。晚期可出现昏迷,大小便失禁。多因呼吸、循环、中枢衰竭而死亡。检查可见颈项强直,能引出病理性神经反射。患者视盘水肿,腰穿时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

(4)耳源性脑脓肿:指耳部感染侵入颅内引发的脑实质内局限性积脓,是化脓性中耳炎最严重的并发症,最终导致脑疝死亡。好发于大脑颞叶,其次为小脑。脓肿为单个或多个,大小不一。临床表现与耳源性脑膜炎相似,但定位症状明显。如大脑颞叶脓肿可出现偏瘫;小脑脓肿可有共济失调现象。

2护理措施

2.1恢复正常体温

2.1.1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保持病室合适的温度。持续高热者予以额、颈部冰敷或用25%乙醇擦浴,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退热药,防治高热抽搐。寒战时要注意保温。

2.1.2治疗配合遵医嘱使用足量、有效、广谱的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治疗,补充维生素及体液。颅内感染者,应使用可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治疗。通过控制感染达到降低体温效果。

2.2缓解疼痛

2.2.1颅内压高导致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者,遵医嘱及时给予20%甘露醇、呋塞米等快速注射,颅内压降低后头痛可较快缓解。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者,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如罗通定等肌内注射。但不宜反复多次注射哌替啶、吗啡等强止痛剂,以免成瘾。

2.2.2引流管护理脓肿切开排脓或颅内脓肿穿刺抽脓后,常置入引流管。应观察每日引流量,每天用含抗生素的生理盐水冲洗脓腔1~2次。降低颅内压,促进脓腔闭合,减轻疼痛。

2.3减轻眩晕、共济失调

保持病室环境安静,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不宜过多搬动患者。为预防患者摔倒受伤,应加设床栏,专人看护。遵医嘱给予糖皮质激素、抗眩晕、止吐、镇静、利尿等药物,加用营养神经药和维生素等辅助治疗,减轻眩晕和共济失调等不适。

2.4恢复自我形象

促进面瘫康复,恢复自我形象。遵医嘱给予营养神经药治疗,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每天施行面部按摩,理疗或针灸等。促进血液循环,减轻面瘫引起的不适。除手术损伤面神经外,多数患者经过1~6个月康复治疗可部分或完全恢复。

2.5健康指导

加强卫生宣教,使患者了解中耳炎并发症的危害性,积极治疗化脓性中耳炎,防患于未然。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耳源性并发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后遗症。

参考文献

[1]崔少云,梁耀基,王展图.耳源性硬脑膜下脓肿大脑疝成功抢救一例[J].中华耳咽喉科杂志,2003,35:65.

[2]杨冬梅,朱建英,倪宝英,等.持续腰穿外引流防止脑血管痉挛观察与护理[J].实用杂志,2002,18(4):1.

[3]李冬梅,朱建英,倪宝英,吴月凤.持续腰穿外引流防治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2年04期.

[4]任巧玲.272051,脑血管病患者抑郁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