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护理人员潜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预防保护对策

/ 1

消化内科护理人员潜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预防保护对策

姜明子

姜明子(吉林省延边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吉林延吉133000)

消化系统疾病多有传染性,病情较复杂,迁延时间较长,病程呈慢性为特点.护理人员在此类疾病的医疗护理及与患者的密切接触中存在众多不安全因素,职业暴露风险较大,直接威胁着护理人员的健康.本观察对消化内科护理人员所面临的各种职业危险因素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

1消化内科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1微生物感染消化内科医护人员常接触各种微生物,如病毒、细菌及真菌等,患者的血液、唾液、呕吐物、引流液、尿液及粪便中各种微生物的检出率比其他科室相对较高,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操作中双手直接接触污染物的机会较多,易被感染。

1.2针刺伤护理人员是针刺伤的主要群体,在美国每年医务人员被针刺伤者达33万人次;1985~1999年间共有55名医务人员感染HIV,13名可能感染HIV。截至2000年底已有24名被确诊为HIV感染的护理人员中因皮肤刺伤被感染者为20名,占84.2%。

1.3物理化学因素危害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各种药物,尤其是一些化学治疗药物可弥散在空气中,对护理人员可造成近期或远期的危害.胃肠镜检查后消毒器械所用的戊二醛、碘酒及含氯消毒剂等物质可对皮肤、黏膜及眼结膜造成损伤,可引起呼吸道反应,对神经及消化系统亦可产生不良反应,而监护系统的各种射线可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1.4工作压力源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相对较多,抢救率高,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工作量多负担重,与病人及家属之间的冲突机会相对较多等共同构成了工作压力源,导致护理人员长期处于疲惫状态。

2风险原因分析

2.1病原微生物高度密集消化内科病人中由各型病毒性肝炎引发的肝硬化和肝癌患者,或多或少地携带肝炎病毒;细菌或病毒感染胃肠道患者的呕吐物及排泄物的处理不当;频繁接触血液制品,其中可能含有各种病毒。

2.2技术不熟练,缺乏经验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担负着大量繁重的护理治疗任务,在治疗的准备阶段、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均有可能发生针刺伤.发生针刺伤的频率与护理人员性格相关,即性格急躁、工作较粗心大意及专业技术不熟练者中发生频率远远高于性格沉稳、工作细心及专业技术熟练者。

2.3疲惫工作,压力过大,影响身心健康目前,护理人员严重缺少,无法满足病人数日益增多的需求,护理人员常常在疲惫状态下工作,导致自身预防保护意识不足.护理人员是医疗行为的第一执行者,当语言不当或操作不慎时轻则引起患者家属不满,重则导致护患纠纷。这些均对护理人员的生理及心理产生影响,使护理人员感到压力过重。

3预防保护对策

3.1预防微生物感染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建立健全感染三级监控网,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技术指导监管,科室严格贯彻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医院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改善室内外环境,对传染病患者应严密隔离,加强护理安全预防保护意识,正确执行各项技术操作和掌握安全操作程序.在进行有创伤操作前对患者进行评估,遇到肝昏迷等不配合的患者进行采血等零距离接触时应戴手套及口罩等,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3.2提高护理人员对针刺伤危害的认识操作前后认真细心地处理好针头,如果被污染针头刺伤,应立即挤出伤口的血液,然后将用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再用碘伏反复消毒,再行包扎,必要时去外科急诊进行伤口处理。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伤后,应在24小时内去抽血查乙肝病毒抗体和丙肝病毒抗体,必要时同时抽取患者血液进行对比,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刺伤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复查。.被污染的针头应小心处置,使用后即收集于硬壳防水容器盒中,并予以标记.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应将针头置于固定的容器内。.操作时做到沉稳,切忌贪快,以减少针刺伤的发生.配备毁型器或注射器安全装置,避免在丢弃针头时发生针刺伤.建立针刺伤登记报告制度,必须在48小时内报告有关部门并填写报表,72小时内做基线测定并进行随访观察,包括定期抽血检测,报告医院感染科,登记备案等。

3.3预防物理化学危险因素护理人员接触化学药物时应戴手套,防止皮肤接触,提高技巧,防止药物喷出及弥散,如果有条件可安装空气消毒流通装置;加强个人营养,注意休息,增强机体免疫力,以抵御不可控制因素对机体的损伤。

3.4减轻压力加强舆论宣传,从情感上增加社会支持度,从而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鼓励护理人员经常参加本专业的继续教育及学术会等,了解本专业的新技术及新进展,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袁秀萍,李红玲.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与防范对策的探讨[J].现代护理,2005,11(23):1979.

[2]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