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认知情况调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对于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认知情况调查研究

袁立红

(甘肃省舟曲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甘南746300)

【摘要】目的:对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认知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农村地区人口的流动性与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对本县部分农村的18岁到50岁的总计1000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次调查研究调查率为98.5%;在接受调查的人员中,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共计973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8.78%。通过对回收的有效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和总结,发现共有流动人口457人,占比46.97%,非流动人口有516人,占比53.03%。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的人口动力学特征存在差异,P<0.05。流动人口中知晓艾滋病的人口占比为89.06%,而非流动人口只占84.45%。在对艾滋病的认知方面,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以及对艾滋病的相关态度上,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农村地区,人口流动性相对来讲还是比较高的,这增加了艾滋病的易感性。因此,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宣传艾滋病的医学常识,提高农村地区对于艾滋病的认识是十分重要的,要努力在社会中营造一种正视艾滋病和预防艾滋病的氛围。

【关键词】农村地区;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4-0342-01

艾滋病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加强,艾滋病的传播更加广泛。一方面,外出的农村流动人口多为青壮年,长期的离家,所接触的人和事,相比于在农村,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存在陋习,卖血、吸毒的事情时有发生,为艾滋病提供了生存的温床。因此,农村大量人口的存在,很容易造成艾滋病城乡之间的传播。本文即通过对本县农村流动人口的抽样调查,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将本县部分农村地区的18岁到50岁的总计1000名人口作为研究对象,这抽选的1000名研究对象共涉及本县下辖8个乡镇20个自然村的村民。其中男性769人,年龄范围从18到5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4.58±4.69)岁;女性231人,年龄从19岁到47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3.28±5.19)岁。根据我国相关流动人口统计标准的说明,本次研究的流动人口不将流动时间作为标准,将流动层面氛围跨省、跨市、跨县三种,即调查时所在地与户籍地不在一地的即为流动人口。

1.2方法

编制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调查背景资料、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经济收入、职业、文化程度等人口动力学特征,还有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态度等。

发放、回收、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的工作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卫生防疫人员完成,在上岗前要对所有卫生防疫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包括调查时的方法应统一,采用匿名调查的方式,向每一位受访者讲清楚调查问卷及研究的意义,确保调查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

采用分层随机的抽样方式选取研究对象。本县共有8个乡镇,随机选取8个乡镇中的20个自然村最为抽查对象,每个自然村根据人口比例,抽取30到70人不等,总计抽取1000人。

1.3统计学处理

本实验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值)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问卷回收及人口动力学特征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总共抽选1000人,其中有985人愿意接受调查,调查率为98.5%;在接受调查的人员中,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共计973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8.78%。

通过对回收的有效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和总结,发现共有流动人口457人,占比46.97%,非流动人口有516人,占比53.03%。流动人口中,跨省、跨市、跨县人口占比分别为29.10%、29.10%、30.20%。流动人口中无陪同情况占比为49.02%,夫妻相伴流动的情况占比为25.60%,亲友同伴的占比为21.88%,父母同伴的占比为3.50%。在所有流动人口中,女性占比50.98%,男性占比为49.02%。而且流动人后多为未婚,占比高达64.99%。流动人口外出的主要目的分为经商、务工、求学等几种,其中以经商和务工的比重最大,分别为22.10%和56.02%。外流流动人口的人均经济年收入较高,平均为67850元。以上所有状况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的差异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农村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认知情况的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分析,流动人口中知晓艾滋病的人口占比为89.06%,而非流动人口只占84.45%;在艾滋病防治的相关知识上,流动人口也要明显高于非流动人口,差异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3.讨论

综上所述,在农村地区,人口流动性相对来讲还是比较高的,这增加了艾滋病的易感性。因此,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宣传艾滋病的医学常识,提高农村地区对于艾滋病的认识是十分重要的,要努力在社会中营造一种正视艾滋病和预防艾滋病的氛围。

【参考文献】

[1]耿焕荣.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5):139-139.

[2]吴怡,祁玉平.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的方法和效果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7(16):19-20.

[3]赵敏竹,刘生伟,吴昊天,等.农村地区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和认知现状调查——以南充市为例[J].科研,2016(9):00317-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