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实验提升高中生生物课堂教学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2

透过实验提升高中生生物课堂教学探索

徐佩佩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三高级中学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真正把时间还给学生,必然使课时压缩,授课时间大量减少。但是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得不提倡“题海战术”,可是这样的做法又违背了素质教育改革的初衷,所以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动性,尽可能的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是生物教学最显著的特征,也是生物教师最常用、最擅长的手段。但是,在实践中“实验”与“探究”的结合并不象预想的那样顺畅。基于探究的实验教学策略,是在吸收已往实验教学改革中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一条有效、完整、开放的实验教学方式,以回归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证意识、思维品质、质疑精神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

一、问题的提出: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实验教学是指在使用实验仪器情景下的一种教学形态。高中生物实验与其他理科实验一样,具有直观、形象的特征,能高度浓缩地展示人们认识和发现某一知识、原理的过程,能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认识和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但这种对实验和实验教学的认识,在本质上将它放在了知识教学的从属地位,实验教学的目标只是追求一个预设的结论。虽然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注意对学生进行有关实验技能、方法和探究思维等方面的训练,但这些往往被放在次要的位置。

科学探究的提出给实验和实验教学以全新的视角。《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指出:“科学探究是生物学中不可缺少的、动态的部分”。高中生物课程应该反映生物科学的“完整画面”,应该将科学探究作为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科学探究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基本、有效的途径之一,它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生命世界的正确认识、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生物学规律的领悟。生物实验作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实施科学探究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具有强化学生实证意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重要作用,倡导基于探究的实验教学策略,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个性、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打破原有学科的封闭性和课程选择的单一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及信息资源,实质上就是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人们对某个问题有了兴趣,那问题就会像磁石一样吸引他,随时随地、自觉不自觉的引起他的注意和思考,甚至会使他忘记生理和心理的巨大痛苦,以百倍的勤奋、百折不挠的毅力去研究它,以达到清楚的理解。而激发学生的重要前提的课堂教学内容与丰富的大自然的优化组合,因此,教师应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如挂图、实物、实验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实物投影、幻灯片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积极思维、主动学习,就变得异常重要,这也是生物课的关键所在。我们知道免疫一节比较抽象,可以从器官移植说起,为什么手术成功了还必须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产生了欲罢不能亟待解决困惑于悬念,想立即学会而后快的感觉,就会全身的投入到学习中。

三、探究的生物实验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酶的催化效率—过氧化氢分解”是高中生物学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认识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相比,有何特点?按照过去的方式,为了体现探究,教师通常把演示实验改变成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在两支编号为1号和2号的试管中分别注入3mL2%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在1号试管中加入鸡肝匀浆或马铃薯匀浆少许,在2号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少许,作为催化剂,轻轻振荡试管,观察两支试管中气泡产生的多少和快慢来比较反应的速率,推理出生物催化剂过氧化氢酶和无机催化剂二氧化锰催化效率的高低,从而得出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的特点。

这样的实验活动,场面热闹,学生不定地按照教师的指令动手做实验,实验的成功率也很高。可是,如果仔细分析,学生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教师指令的被动回应:把鸡肝匀浆和二氧化锰分别加入到盛有3mL2%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使之产生一种预定的变化。这样做,看似在观察与探究,实质上仍然停留在“告诉事实、验证结论”的水平,仅仅从过氧化氢酶和二氧化锰2个催化反应实验的比较,并不能推理出生物催化剂比无机催化剂具有高效性的特点,显然,学生思维加工的投入量不够充足。

基于探究的生物实验教学策略是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课程目标指导下的实验教学改进行动,它的亮点是挖掘课本实验的内涵、拓展课堂实验的功能、提升实验教学的品质,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新课程理念,对于推进“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生物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授课形式。

众所周知,教材相同,但讲法可千变万化。讲课不能死搬课本,而应该灵活机动。特别是抽象的微观的知识点就应该更灵活些。比如细胞的有丝分裂,这部分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距甚远,学生不容易理解。但是,这部分内容却又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因此,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就需要采用一些直观手段,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理解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地选择、组合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像、多媒体等手段,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物及生命活动的微观情况。如我在上高中生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时设计了多媒体动画课件,用动画展示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分裂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排列在赤道板中央、以及着丝点分裂、子染色体分开向两极移动的过程,动画的展示不仅可以形象生动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还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进行探究性实验。现在的高中教材,安排有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但我有时也会将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中的验证性实验改变成探究性实验,这样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去进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与目前新课程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例如我在讲解“酶的特性”之前先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把少量的新鲜动物肝脏剪碎放入试管,然后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试管中顿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泡。这时把余烬的木条放在试管口,即可看到余烬复燃现象。在实验过后,我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接着,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学和小组的讨论探究,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好。

总之,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相应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进行师生互动;另一方面,学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主动融入课堂。此外,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尤为重要。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一直是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热点。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有效的策略,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