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诊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诊疗

刘岩松(黑龙江省明水县人民医院151700)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诊疗

刘岩松(黑龙江省明水县人民医院151700)

【中图分类号】R76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1-0174-02

【摘要】目的探讨89例化脓性中耳炎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80例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观察组鼓膜充血改善、穿孔愈合、听力改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6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应及早,如严重的情况下应给与手术治疗。

【关键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以至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长期或反复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减退为本病特点,是耳科的一种常见病。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为非危险型及危险型两类。非危险型又称单纯型或管鼓室型,病变局限于黏膜层;危险型包括骨疡型和胆脂瘤型。骨疡型者病变累及黏膜、骨膜及骨质,引起骨炎、骨髓炎、骨质坏死、肉芽组织形成,并可破坏周围骨质。胆脂瘤型则为中耳腔内形成胆脂瘤团块,其发生可由于外耳道上皮经鼓膜穿孔移行至鼓室,或由于鼓室慢性炎症后鳞状上皮化生,称为继发性获得性胆脂瘤;但也可继发于上鼓室通气不良,致松弛部鼓膜袋状凹陷,形成囊状,继而上皮脱落积存致成,称为原发性获得性胆脂瘤。胆脂瘤形成后逐渐增大,压迫周围骨质,渐被吸收破坏,炎症向周围扩展引起并发症。

一、临床资料

本组89例,男54例(61耳),女35例(40耳);急性化脓性中耳炎12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89耳;儿童65例(76耳),成人24例(25耳)。

二、诊断

1.非危险型(单纯型)

(1)耳流脓为间断性,其发作与上呼吸道感染或耳内误进水有关。

(2)听力减退,程度可有不同。

(3)多无耳痛,急性发作时可有胀闷不适,可有耳鸣。

(4)检查可见分泌物为黏液脓性,脓量于急性发作期增多,但脓液无臭味。

(5)鼓膜穿孔位于紧张部,穿孔大小及形状可不同,如呈中心性小穿孔、肾行穿孔或大穿孔,但鼓膜均有残留边缘,鼓环无破坏,经穿孔可见鼓室黏膜光滑。

(6)乳突X线片呈硬化型,无骨质破坏。

2.危险型包括骨疡型及胆脂瘤型,或两种病变同时存在。

(1)耳流脓为持续性。

(2)听力减退,原发性获得性胆脂瘤患者多继发于鼓膜内陷,由咽鼓管功能不良造成,或有分泌性中耳炎史,因此病史中听力减退可发生于耳流脓前数年或十数年。

(3)一般无耳痛、头痛、眩晕症状。

(4)检查耳内分泌物常为脓性,稠厚、有臭味,合并胆脂瘤时,可有胆脂瘤上皮拭出。

(5)鼓膜穿孔,骨疡型者多表现鼓膜大穿孔,破坏重,常波及鼓环,鼓岬黏膜红肿、肉芽组织增生,或形成息肉堵塞外耳道;胆脂瘤型者穿孔多位于鼓膜松弛部或后上边缘性穿孔,穿孔内有胆脂瘤上皮积存,上鼓室外侧壁盾板处可有破坏,或骨部耳道后上壁塌陷,或骨壁穿破形成空洞。

(6)乳突X线片或CT扫描,可显示上鼓室鼓窦扩大,或乳突内可见骨质破坏之密度减低区,胆脂瘤型者可见边缘清楚之透光区,并应注意周围骨壁如脑板、乙状窦板及耳道后壁等骨壁完整性。

三、治疗

1.单纯型治疗原则为预防再发,炎症控制后行鼓室成型术恢复听力。炎症期应取局部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以合理选择用药,急性发作感染重者可配合全身应用抗生素,局部脓性分泌物多时,可用负压吸引、局部滴用抗生素滴耳液,如复方新霉素、泰利必妥、氯霉素甘油等。干耳3个月后可行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型术。平时则应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防止耳内进水,并积极治疗鼻及咽部疾患。

2.危险型应尽早行手术治疗,清除病变组织,预防并发症,根据病变情况选择术式,如采用上鼓室鼓窦凿开术、乳突根治术(完整耳道壁或切除耳道壁)、改良乳突根治术等,并考虑一期或二期行鼓室成型术。

参考文献

[1]杨燕珍,龚树生,刘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15(12):550-552.

[2]范相民,彭树才,王蓉.诺氟沙星与甲硝唑联合治疗化脓性中耳炎120例分析.山东医药,2000,40(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