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疼痛康复护理措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术后疼痛康复护理措施研究

钱蕾毕忠艳赫玉

(战略支援部队兴城疗养院)

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措施对术后疼痛康复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抽选我院收治的35例术后疼痛患者,对其实施护理干预,观察分析护理干预措施对术后疼痛康复的影响。结果35例术后疼痛患者经有效的护理干预后,其中32例患者疼痛明显减轻,3例患者疼痛有所缓解,无不良反应发生,33例患者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达94.3%。结论对术后疼痛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术后疼痛;康复;护理

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pain)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是机体在手术后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主观感受。术后疼痛的性质为伤害性疼痛,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需紧急处理的急性疼痛,通常疼痛持续时间不超过7天。术后疼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充分被控制,可能发展为术后慢性疼痛,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1]。现抽选我院收治的35例术后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护理干预措施对术后疼痛康复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收治的35例术后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3~52岁,平均年龄(31.4±3.2)岁。

2术后疼痛护理

2.1术后疼痛护理的特殊性表现

2.1.1镇痛治疗的非主动性

护士和患者对术后镇痛治疗的给予和接受都存在着非主动性。

2.1.2疼痛评估的偏差性

护理人员对疼痛的认识存在偏见,经常低估患者的疼痛。

2.1.3疼痛反应的差异性

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常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

2.1.4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如性别、年龄等影响着护士对患者疼痛程度和治疗需要的判断。

2.1.5疼痛知识的局限性

患者对疼痛及其治疗的观念左右着疼痛处理的有效性。

2.2激发或加剧术后痛的可能因素及护理措施

2.2.1可能因素

2.2.1.1精神因素:如精神压力过重、极度悲伤或恐惧、性格忧郁等。

2.2.1.2环境因素:如闷热的天气、高分贝的噪声、强烈的光线、特殊的气味、污浊的空气、人多嘈杂的环境等。

2.2.1.3身体因素:不良姿势、过度疲劳、低氧状态、药物作用等。

2.2.2护理措施

2.2.2.1创造安静的休养环境,调节光线,减少噪声,去除异味,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2.2.2心理护理,寻找并消除精神因素,保持患者安定、镇静。

2.2.2.3保持良好的体位姿势,定时更换卧位,尽量保持舒适。

2.2.2.4分散注意力,通过躯体或精神上的活动使患者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

2.2.2.5对于胸痛影响呼吸者,患者不敢呼吸、翻身,应协助翻身、拍背、咳嗽,防止并发症发生[2]。

2.3术后使用PCA泵(患者自控镇痛泵)患者的护理

2.3.1全面了解患者病情,评估患者是否适合使用PCA,对存在PCA禁忌证的患者,选择其他镇痛方法。

2.3.2掌握PCA泵的使用方法、参数设定(负荷量、背景剂量、锁定时间、限制剂量)和镇痛药特性。

2.3.3使用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PCA的作用原理,说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征得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同意。

2.3.4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时,病房护士应与麻醉医生认真交接班,确保PCA泵正常运行。

2.3.5熟悉PCA泵常见的报警原因和处理方法,对不能处理的故障,及时通知麻醉医师。

2.3.6使用硬膜外PCA泵时,导管固定在患者后背,应让患者保持正确卧姿,防止导管受压、牵拉、折断导致管道不通或导管脱出,保持导管通畅;使用静脉PCA泵时,尽可能使用单独的静脉通道,若确需通过PCA的静脉通路滴注其他液体,必须严格控制最初的给药速度,防止将管道内的镇痛药快速冲人体内而发生危及生命的情况[3]。

2.3.7PCA泵应低于患者心脏水平,电子PCA泵勿接近磁共振仪,不可在加压氧舱内使用。

2.3.8自控键应由患者选定何时按压,家属或护士不应随意按压,除非患者要求帮助时。

2.3.9PCA泵使用期间应给予患者一级护理,密切观察用药量、药物浓度、镇痛效果及其不良反应,定时监测呼吸、血压和脉搏,并作好详细记录。出现镇痛不全时,及时通知麻醉科医生,遵医嘱酌情追加镇痛药。

2.3.10防治并发症,如皮肤瘙痒、恶心呕吐、便秘、呼吸抑制、PCA静脉穿刺处感染或硬膜外腔感染等。

2.4术后疼痛患者的健康教育

2.4.1宣教术后疼痛对机体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使患者积极参与疼痛治疗。

2.4.2术前评估患者及其家属对疼痛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了解既往疼痛史和预期疼痛处理应达到的目标。

2.4.3强调大部分术后疼痛可以缓解,患者有权享受术后无痛经历。

2.4.4告知患者或家属镇痛药物的作用、效果和不良反应等,解除排斥心理。

2.4.5向患者说明何时表达疼痛反应及如何表达,疼痛反应包括疼痛强度、性质、持续时间和部位,并说明这些主诉将成为疼痛治疗的依据,护士将根据主诉所反映的疼痛特点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4]。

2.4.6向患者介绍自我解痛方法,在镇痛治疗的同时辅助使用放松、想象、冷敷和热疗等方法缓解疼痛。

2.4.7向PCA泵使用患者讲述给药的方式和时机,患者应在感觉疼痛开始时自行给药,以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2.4.8劝告患者及时向护理人员叙述心中的疑虑和担忧,避免因过分担心疾病的康复导致高度焦虑从而降低耐受性,加重疼痛。

3结果

35例术后疼痛患者经有效的护理干预后,其中32例患者疼痛明显减轻,3例患者疼痛有所缓解,无不良反应发生,33例患者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达94.3%。

4讨论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刺激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重度疼痛不仅可导致身体各器官功能改变,还导致内分泌、代谢、免疫和心理的改变。手术导致的伤害性刺激自外周组织经脊髓向脑传递,传递包括转导、传导、调制和知觉4个阶段。外周组织损伤通过外周敏感化和中枢敏感化机制调节神经系统的反应性,外周敏感化和中枢敏感化促使了术后痛觉过敏状态的形成[5]。

术后镇痛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手术后疼痛,而且可以提高患者自身防止围术期并发症的能力。术后镇痛治疗能够提高大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安全性,可以减少术后患者体内儿茶酚胺和其他应激性激素的释放,减轻或防止了机体一系列应激反应[6]。同时,对患者施行护理干预,更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通过对本组35例术后疼痛患者施行护理干预后,可知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志英,高瑞臣.外科术后疼痛特点与护理措施探讨[J].健康必读旬刊,2013,12(5):409-410.

[2]李苑红,钟秀红,张柳娴.普外科手术术后疼痛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探究[J].吉林医学,2014(15):3364-3365.

[3]王晓艳.骨科术后镇痛护理对患者康复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9):180.

[4]安春荣.术后疼痛原因分析与护理措施[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6,33(1):121-122.

[5]郭志蕾.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外科术后疼痛程度的影响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33):4489-4490.

[6]覃华伟,李丽娟.普外科术后疼痛护理措施的探讨[J].健康必读旬刊,201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