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殖道微生态相关疾病临床诊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2

女性生殖道微生态相关疾病临床诊治研究

黎瑞冰李露明

黎瑞冰李露明(广州市白云区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广州510410)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女性生殖道微生态相关疾病临床分布特点,并讨论诊治方法及进展。方法选取门诊体检的2447例成年女性,分析其一般资料,统计生殖道微生态相关疾病的种类及影响因素。结论在女性生殖道微生态相关疾病临床研究中,有益菌即乳酸菌的保持是预防阴道感染疾病的有效方法,防止滥用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女性生殖道疾病的重点,采用微生态的角度分析女性生殖道相关疾病的分布及促菌治疗调节生态平衡是感染性女性生殖道疾病治疗的新途径。

【关键词】生殖道微生态感染临床诊治

引言

女性生殖道微生态体系由阴道内微生态的菌群及其由机体内分泌来调节的功能、女性生殖道特殊的解剖结构所组成。生殖道的感染疾病与其病因、宿主和环境等因素所支配,但就其核心却是正常的微生物群和宿主相互之间的关系[1]。所以临床上女性阴道微生态和生殖道的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近些年来阴道微生态及阴道炎基础及临床的诊治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因此了解生殖道微生态相关的知识,充分的利用生殖道微生态的评价体系自微生态的角度审视生殖道感染疾病并全面的评价治疗前后生殖道道微生态的状况,对临床是否恢复了生殖道微生态的环境正常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2]。本文总结探讨了女性生殖道微生态相关疾病临床分布特点,并讨论诊治方法及进展,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标本来自2009年12月~2011年6月我院妇科门诊就诊者2447例,年龄在16~65岁,平均年龄为(38.1±13.7)岁。其中正常体检者542人,妊娠检查者988人,有症状检查者917例。窥阴器常规无菌棉拭子阴道的后侧壁取样并立即检测,试剂选用上海三爱思公司生产的pH试纸,梅里埃Gram染液及0.9%的生理盐水。常规采用悬滴湿片法及革兰染色,全片观察。

1.2诊断标准

1.2.1微生态异常诊断标准[3]清洁度、微生态菌群密度、菌群多样性均参照国家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诊断标准,均分为四级,I级(+)、II级(++)、III级(+++)、IV级(++++);阴道微生态类型诊断标准:①正常菌群:菌群密度1~II级,多样性I~II级,革兰氏阳性杆菌为优势菌。②正常菌群并生殖道轻度炎症:菌群密度1~II级,多样性I~II级,白细胞II级以上。③正常菌群并真菌:菌群密度1~II级,多样性I~II级,可见孢子及真菌菌丝。

1.2.2微生态相关疾病诊断标准[4]细菌性阴道炎:清洁度III~IV级,检查无孢子及真菌菌丝、滴虫等。细菌性阴道病:白带量、稀稠度、气味异常、氨气试验阳性、pH在4.5以上,存在线索细胞。细菌溶解行阴道炎:鳞状上皮细胞溶解,存在裸核,细胞质碎片,无白细胞、线索细胞等。真菌性阴道炎:涂片见孢子及真菌菌丝。滴虫性阴道炎:涂片见活动滴虫。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X±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F检验。且P<0.05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447例患者微生态异常情况分布情况见表1,微生态相关疾病分布表见表2。组间比较见有症状检查者微生态相关疾病率较高,正常体检者最低,但仍有17.9%的患病概率,常见微生态异常情况最多为正常菌群并生殖道轻度炎症,其次为菌群受抑制,常见微生态相关疾病最多为,其次为。

3讨论

女性的生殖道属于开放性的腔道,为人体重要的微生态区域,在正常的情况下优势菌主要为乳酸杆菌,并作为阴道内菌群分布的主要组成部分。微生态的平衡则受菌群和机体的免疫反映两因素共同影响,其中菌群的因素一定程度受免疫反应影响,因此机体的免疫反应一定程度反映菌群致病性,也就是受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其中阴道为女性的上下生殖道的唯一通道,其微生态的环境直接反应了女性生殖道的整体微生态环境情况,在症状的前期表现和检验中十分重要。

常引发生殖道感染病原体多为细菌、支原体、真菌、寄生虫、衣原体及病毒等,临床上目前治疗女性生殖道感染性应用最广泛的是抗生素[5]。而健康的妇女阴道中排出物内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比值一般在5左右,生殖道菌群失衡,比值迅速增大至100~1000。因此传统抗厌氧菌的药物甲硝唑在临床使用率最高,抗厌氧菌活性的能力极强,同时具备了抗阿米巴原虫和滴虫作用,但是临床研究表明其复发率较高,并在短期应用之后出现口腔感觉不适、恶心等不良反应,长期的应用可能出现中枢系统毒性,有一定的致畸作用。同时由于光谱抗生素的无识别性及微生物可出现的耐药性,都影响了生殖道微生态长期的平衡,因此防止滥用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女性生殖道疾病的重点。

微生态疗法是近年来女性生殖道微生态平衡理论研究前提下治疗新的途径,其本质为扶植优势菌群,并拮抗条件致病菌群,恢复和调整微生态平衡的一种有效的预防、治疗方法。针对女性生殖道常见有益菌乳酸菌的保持,来预防和治疗女性生殖道微生态失衡相关疾病效果显著[6]。

综上所述,在女性生殖道微生态相关疾病临床研究中,有益菌即乳酸菌的保持是预防阴道感染疾病的有效方法,防止滥用抗生素是治疗感

染性女性生殖道疾病的重点,采用微生态的角度分析女性生殖道相关病的分布及促菌治疗调节生态平衡是感染性女性生殖道疾病治疗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彦,黄英,宋磊.健康妇女及3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菌群的非培养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1):30.

[2]吕文英,黄晖,王岚.女性生殖道感染与阴道菌群失调的关系及治疗[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7,19(2):233.

[3]佟丽波,杨景云,王春敏.支原体性阴道炎患者阴道菌群变化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5,17(4):289.

[4]NessBB,KipKE,HillierSL,eta1.Aclusteranalysisofbacterialvaginosis.associatedmierofloraandpelvicinflammatorydisease[J].AmJEpidemiol,2005,(6):585-90.

[5]刘朝晖,王晓莉,廖秦平.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局部免疫环境状态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12):843.

[6]李小平,王建六.女性生殖道微环境与生殖道感染[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