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招驱除冬季不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中医四招驱除冬季不适

胡明亮

胡明亮(广东省河源市卫生学校517000)

【摘要】冬季寒冷,容易出现手足发冷、伤寒咳嗽、头晕头痛、月经不调、痛经、腹泻等症状。中医通过中药调理、传统理疗、饮食调养和起居保健几种方式能有效驱除这些冬季不适。

【关键词】中医冬季调理保健

【中图分类号】R2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1-0269-01

冬季是阴中之阴,为阴气盛极之时。在中医病因中有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冬季以寒邪、燥邪最易伤人。特别是本身体质较差的人,在冬季更容易出现手足发冷、伤寒咳嗽、头晕头痛、月经不调、痛经、腹泻等症状。怎么才能驱除冬季不适,过一个暖冬?笔者认为中医有四招可以选用。

第一招:中药调理。对于各种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可以选择中药调理。在临床发现,冬季容易出现不适的人群主要有以下几种证型。一是气血虚弱,表现为气虚、气短声低、倦怠无力、面色晃白、头晕自汗、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治以益气养血,可以选用八珍汤,主要由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当归、白芍、川芎、熟地等药组成。二是脾阳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胃痛而喜温喜按、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治以温阳健脾,可以选用附子理中丸,主要由附子、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组成。三是肾阳虚,表现为腰膝酸痛,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头目眩晕,精神萎靡,面色白或黎黑,舌淡胖苔白,脉沉弱;或阳痿,早泄,妇女宫寒不孕,或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或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甚则腹部胀痛,心悸咳喘。治以补肾壮阳,可以选用肾气丸,主要由附子、桂枝、熟地、淮山、丹皮、泽泻、山茱萸、茯苓等药组成。四是肝气郁结,表现多见胁痛、胸闷、脘胀、嗳气、妇女月经不调、四肢厥冷等症。治以疏肝解郁,可以选用逍遥散加减,主要由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黄芪、桂枝等药组成。以上方药,关键是辨证论治、对症下药,如此方能收到理想的疗效。

第二招,传统理疗。祖国传统理疗包括推拿、针灸、拔罐、刮痧、导引等,对于各种症状比较轻的患者,在冬季可以选用艾灸、天灸、导引这三种方法。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手足发冷的患者可以用艾条或艾柱熏烤阳池、劳宫、足三里、涌泉等穴位;伤寒感冒的患者可以选择熏烤风池、风府、风门、肺俞、合谷等穴位;月经延期、痛经的患者可以选择熏烤肾俞、气海、命门、子宫、血海等穴位,每次5-20分钟,一天1-2次。天灸又称发泡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可以从夏天三伏灸开始,做到冬病夏治,也可以通过冬季三九灸来加强。适用于冬季节发作较频繁的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虚寒胃痛、过敏性鼻炎等。导引术是通过简单的肢体动作练习,达到祛病健身的功效。《老老恒言》云:“导引之法甚多,如八段锦、华佗五禽戏、娑罗门十二法、天竺按摩诀之类,不过宣畅气血,展舒筋骸,有益无损。”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相对比较专业,需要在专家指导下进行一段时间学习后才能掌握,在冬季如手脚发凉,简单的保健方法是每天跺脚、拍手三次,每次5分钟,可以很好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寒保暖。

第三招,饮食调养。《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季气温骤降,天气寒冷,万物都处于潜藏的状态。因此,冬季饮食的基本原则也当讲“藏”。对饮食来说就是要进补,俗话说“今年冬令进补,明年来春打虎”。进补包括滋阴润燥和温阳散寒。黄帝内经中有提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饮食原则,滋阴润燥的食物有百合、银耳、蜂蜜、梨、板栗、花生、大枣、甘蔗、白菜、萝卜等,尤其是萝卜,民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的说法。中医认为萝卜生吃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生气的功效;熟食则能益脾和胃,消食下气。冬季寒冷,尤其是北方,可以多食一些温阳散寒的食物,例如:肉类中的羊肉、牛肉、火腿、鸡肉、狗肉;蔬菜中的辣椒、胡椒、大蒜、生姜、蘑菇、香葱、韭菜;果品中的胡桃、龙眼、栗子、大枣、杏脯、荔枝、橘子、柚子、松子等,既补充足够营养,又保护人体阳气,吃了使身体觉得暖和。[1]另外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宋?陈直《养老奉亲书》指出:冬季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冬季是肾主令之时,“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咸能胜苦”。所以,如咸鸡、咸鸭蛋、咸菜等过咸食物宜少吃,多吃点苦瓜、杏仁、苦菜、苦丁茶、芹菜、芥兰等。这样增苦以补心阳,减咸以抑肾水,促进心肾相交。

第四招,起居保健。前面黄帝内经提到冬季休息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意思是,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后为益(尤其对于老人而言)。这也是体现了“冬藏”的原则,因为熬夜、早起都易损耗阳气。穿衣服方面也应防寒保暖,以感觉温暖为度,有些女孩子为了美丽,冬天穿裙子、长靴长袜,甚至露出大腿,其实是非常错误的,等年纪大了很容易风湿腿痛。另外要注重双脚的保暖。由于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且慢,因此脚的皮温最低。中医认为,足部受寒,势必影响内脏,可引致腹泻、月经不调、阳痿、腰腿痛等病症。睡觉足冷可穿袜保暖,睡前可用温水泡脚10分钟,对促进睡眠也很有效。

参考文献:

[1]张静.冬季饮食养生要点[J].西部大开发.2012(12).

[2]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