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冷场——对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主动冷场——对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刘建文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九高中刘建文

一、问题的提出

上课,尤其是上公开课,很多老师都怕课堂上出现“冷场”现象,怕自己被学生晾在一边唱独角戏。因此,一些老师在提问题的时候,要么提一些几乎不用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即便是提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问题,也把它支解成若干个琐碎的小问题。学生似乎也很善解师意,总能不假思索地接住老师抛过来的“球”。于是,在课堂上,常常是师生之间一问一答,有来有往,教学过程显得流畅而连贯。

表面上看,这种课堂很热闹,师生互动很多,教学进程也没有“失控”。但是我们发现在热闹的背后,学生这样亦步亦趋地忙于应付老师一连串的发问,无暇对所提问题作独立和深入的思考,思维能力又如何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开发?

其实,对于“冷场”这一课堂教学现象并不能笼统地一概加以排斥,反而可以加以利用。我们老师怕的“冷场”——把这种“冷场”称之为“被动冷场”——是因为准备不充分或缺乏教学经验而出现的。下围棋的人都知道,在围棋作战中有一种基本战术叫“弃子”,即出于某种考虑而弃掉棋盘上的部分棋子,但“弃子”却有“主动弃子”与“被动弃子”的高下之分,而课堂教学中的“冷场”也有“主动冷场”与“被动冷场”的优劣之别。“主动冷场”就是教者为了让学生对某一个重要的问题进行持续深入的思考而采取的一种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这种策略,可以使师生都受益颇多。

二、“主动冷场”在教学中的实践

1、对重要历史概念理解时的运用

案例1:华师大版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第3课《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一课教学片断

师:什么是历史?

生:人类过去发生过的重大事情。

师:那么什么是世界历史呢?

生:世界人类发生过的重大的事情。

师:但导师马克思却认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学生了迷惑了,难道不是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历史?思维陷入了困惑。老师提醒学生观察课件上的三幅图片(公元前六世纪希腊人眼中的世界、公元1420年西欧人眼中的世界和公元1620年西欧人眼中的世界)。一会又有学生发言。

生:世界历史就是人类活动范围扩大的历史。

生:就是人类认识世界越来越大。

师:那么世界历史什么作为开始的标志呢?

生:新航路开辟。

生:为什么?

生:发现了人类未知的世界。

师:腓尼基人在达伽马两千多年前就完成绕航非洲的壮举,爱尔兰水手比哥伦布早六个世纪发现了北大西洋上的法罗群岛。为什么要以新航路开辟作为世界历史的开始?

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接触到问题的核心,课堂再次“冷”了下来;而此时此刻学生正处在一种积极的认知焦虑之中。有学生再次打破僵局:

生: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生:各地交往频繁,经济文化互相影响,如美洲的烟草传到世界各地。

从对已经学过的概念——历史、到新概念——世界历史的认识,是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是要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本案例中经过两“冷”两“热”,引而不发,使学生对世界历史的概念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此间的点点滴滴由于蕴涵着学生的探究历程而显得弥足珍贵,因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恰恰就植根于一次又一次这样的探究之中。

2.对重要历史问题理解时的运用

案例2:华师大版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第14课《美国的扩张和强盛》教学片断

学生对美国内战的原因——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常常理解不深,针对这一情况,有位教者是这们处理的:

师:美国内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师:既然是南北经济制度有矛盾,为什么独立战争时能结成同盟并肩战斗?为什么在战后又并存了半个世纪多?

学生感到了困惑,沉默了,但此时此刻,沉默是金。

“盲点”被清晰地突现了出来,教师并不急于阐述自己的认识,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从独立战争与内战之间、美国这段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入手,学生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生:独立战争期间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共同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是主要任务。

生:从独立战争后到内战前两种制度能够并存,是因为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领土扩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对手是强大的英法等国家,因此能求同存异。当共同的利益消失,它们的矛盾便激化,斗争便尖锐起来了。

从本质上说,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只有把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甚至是“陷阱”中,去亲身体验,主动思考,深切感悟,自主建构和不断内化,才会有知识的真正掌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一种类似“做学问”的过程,就象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一样,学生只有在探究中才能学会探究。

3.对重要历史知识理解时的运用

案例3:华师大版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第7课《美国独立战争》教学片断

师:马克思说《独立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人权宣言”,你们怎么理解?

生:《独立宣言》比《人权宣言》早。

师:是早,但只早了13年。马克思的着眼点就是为了聚焦这短短13年的时间差吗?

学生沉默了,思索起来。一会儿,有学生又发言。

生:“从《独立宣言》内容看,它包括了资产阶级的人权和组织政府的原则,为了保障人权,人们协议成立政府,任何政府如损害了人民的权利,人民有权改变或废除它,甚至起义推翻它。”

师:这位同学注意到了《独立宣言》捍卫人权的内容,但是启蒙思想家早就已经把这个问题进行了完整的阐述,显然马克思关注的也不是这个方面。

课堂陷入一片沉寂,几分钟过去了,学生感到有些迷茫,没有什么头绪。于是,教者提醒学生注意启蒙思想与《独立宣言》两者的关系。学生最后终于发现了启蒙思想是理想的提出,而《独立宣言》是实践的演绎,是人权理论从一种理想到一种法律化、制度化文本的转化,因此马克思说是第一个。

本环节的问题让学生一次次跌入“问题的深坑”,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这正是孔子所倡导的“导而弗迁,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三、对“主动冷场”的思考

“主动冷场”是一种积极的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境界。

1、历史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问。所以,历史教学的使命,绝不仅仅是送给学生一个知识的行囊,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参与几种热闹的“课堂游戏”,而是引导学生成为一株“会思想的苇草”,即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那么,我们一线教师如何践行这一使命呢?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主动冷场”这一策略,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主动冷场”它是教者在深入钻研教材和研究学生学情基础上的精心设计的。教者通常总是在对一节课通盘考虑后,有选择地向学生提出那种有较强启发性的综合性问题,其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匆忙地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要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关注,引发学生对问题的独立和深层次的思考,促进学生的认知产生质变。长期使用,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必将得到发展。

2、“主动冷场”有利于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设计“主动冷场”的教师有容错的胸襟与度量,允许学生出错。因为他们深知: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出错和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只有当学生确信老师能宽容自己的出错时,才能消除学生怕这怕那的顾虑,为学生独立和深入的思考营造一个安全和自由的心理空间,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有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因此,在“主动冷场”的课堂上总呈现出民主、宽容、自由和期待的氛围。

3、“主动冷场”蕴藉着对“学习”内涵的最精微的阐释。当学生“冷”下来并沉浸其间,其思维的触角才能在探究的氛围里自由伸展。也许学生的思考不尽正确,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进行了独立意义上的思考,他们思考了并仍在思考着,在进行一种有意义的建构;也许学生的思考不一定会有老师所希望的结果,或者会出些“乱子”;也许这一时段里的课并不好看,甚至会让听课的老师有坐冷板凳的感觉;也许这时的课堂气氛并不热闹,但行家却分明能感觉到此时的学生正经历着独立跋涉的艰难,苦苦寻觅的焦灼,继而会有柳暗花明的微笑,会有豁然开朗后的亢奋……课堂里“此时无声胜有声”,教者则“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时的课堂是“外冷内热”,此处的“冷”正孕育着后面的“热”,这正是教者的用意所在,也是教者别具匠心之处。每当这个时候,高明的教者总能慷慨地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4、“主动冷场”,是认知心理学上的一种“延迟判断”,它能让学生的思考在时间和空间上更为从容,为下一步掀起教学波澜和高潮做好准备,并在教学节奏上形成一种顿挫感,使全课焕发出一种内在的旋律美。

笔者认为,应该把“主动冷场”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来认识、来开发。“主动冷场”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智力的开发、创新精神的培养,独立研究问题能力的提高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教学中运用“主要教者扎扎实实练好内功,更需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后盾。动冷场”,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使“冷场”处恰恰成为课堂上最能“出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