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控涎丹”治疗胶质性脑瘤和胸腔囊肿跟踪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古方“控涎丹”治疗胶质性脑瘤和胸腔囊肿跟踪

张庆强张建国

张庆强张建国(江苏宿迁市工人医院223800)

【摘要】笔者运用古方“控涎丹”治疗胶质性脑瘤和胸腔囊肿,取得较好的疗效,对挖掘中医医学宝库,实践古为今用,做出贡献。

【关键词】古方“空涎丹”新用

用古方“控涎丹”治疗痰结、邪饮等顽疾多有报道。笔者近年来以“控涎丹”治疗脑胶质瘤3例和胸腔囊肿2例,有较好的远期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金某某,女,73岁,宿迁市人,农民。初诊时间:1999年2月30日。患者近3月来头胀、眼胀、视物模糊、步履不稳、纳差、睡眠差,在上海某院做CT检查,诊为脑左侧占位,建议手术治疗,因经济困难未做,求余诊治。诊其脉细弦、舌淡、苔腻,为痰湿上扰之象。方:甘遂3g,大戟3g,白芥子3g,白术3g,陈皮5g研末,一次冲服。服后4h,感胸中恶心欲吐,肠鸣噜噜。6h后,解稀水便4次,约2000ml。泄后,诸症皆除,遂给六君子汤以调理脾胃,并按原方制丸,日服1丸,重lg,长期服用,以巩固疗效。观察12年,已年逾85岁,除偶有头晕外,别无不适,尚能做简单的家务劳动。

二、夏某某,男,70岁,宿迁市人,农民。2001年8月27日初诊。其子代诉:患者头昏、头痛、行走不稳,伴视物模糊4个月。经本院头颅CT检查诊为:①松果体肿瘤;②多发性脑转移。脉滑、舌红、苔厚腻、双眼白睛上焦区有紫斑。症属痰湿蓄积、顶府受扰,治宜豁痰宁神。方:大戟100g,甘遂100g,白芥子100g,陈皮50g,枳实50g,白术50g,朱砂30g;前六味炒研细末,蜜为丸,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3g,隔双日1次。2001年9月11日复诊,患者诉:服方10天后头痛、头昏减轻,走路较稳,视物清晰,除服药后有短时间恶心及便溏等不适外,别无不适,饮食、二便正常,精神较佳,已从事家务劳动。嘱其坚持上方治疗。观察11年,已年逾81岁,除偶有头昏头胀外,未见不适,尚能从事简单劳动。

三、臧某某,男,46岁,宿迁市人,农民。初诊时间,2006年3月17日,患者确诊为脑瘤后,经中医按前法治疗,症状缓解,现已三年,未见恶化。2009年5月12日随访,除少有头昏眼花外,别无不适。2009年10月18日电话告之正常。2010年4月11日患者在北京打工三月,因枕后出现杏仁大瘤,伴头昏,回家治疗,给消积丹200粒,【已5年】2010年7月9日在扬州打工,头昏给消积丹200粒,2010年10月21日患者在外地打工,感觉头痛头昏,给消积散150克,每服5—8克,7天一次。2011年10月9日患者已经6年,现在头昏、头胀,不能转脸伴左手、左下肢麻木少知觉,方,川芎茶调散加五苓散5剂。2012年2月20日,患者诉平素除有头昏、头胀外别无不适,尚能做一些家务劳动。观察6年半,病情稳定。

四、贺某某,男65岁,宿迁市人,农民。江苏省宿迁市人。

初诊时间:2002年7月7日。

患者诉:咳嗽、胸痛十天,经外院CT检查(CT号:3815)诊为左纵膈囊肿,约60×90mm,伴左胸腔少量积液、右肺轻度肺气肿,建议住院手术治疗,因经济困难及惧怕手术,求治于中医。

诊其:面色白华、微有气喘、语亢、气短、脉滑、微数,舌绛、苔白腻。自诉咳嗽、身体转侧、跳动、弯腰时胸痛加重,局部叩击痛(+),症属“湿痰阻胸”,“气机不畅”,“肺气不宣”之象。治宜:消痰逐水,宣肺固本。

方一、“加味控涎丹”(成份见后)5-10粒,每日于早上空腹服下,待1-2小时得泄后再进食。

方二、中药汤剂(六君子加葶苈子20g、桑白皮20g、车前子20g、桔梗15g、甘草8g、瓜蒌20g)水煎分中午晚上2次服下,同时给10g川贝研末分中晚2次冲服。

2002年7月30日复诊,患者诉:服方后,泄稀水便三次,约2000ml,自觉气喘、咳嗽明显减轻,10日后胸痛减轻,别无不适。X片示,(片号27176)左纵膈囊肿消失,左胸肋角尚有少量积液,右肺气肿消失。嘱其“加味控涎丹”减至四粒,中药汤剂“六君子”,不加它药,同时增加营养。

2002年8月30日复诊:自诉服方十日后,前症消失,胸部叩击(-)跳动转身胸痛消失。X片(号同前)示:左纵膈未见异常,应为临床治愈,现观察12年,年已77岁,健康如常人。

五、关某某,男,45岁,宿迁市人,农民。江苏宿迁市人。

初诊时间:2002年8月8日。

患者诉:因胸痛于2002年5月9日在本院CT检查发现左上腹巨大囊性占位,其体积为86×76mm,诊为:胰尾部囊性腺瘤。又于2002年5月11日至5月24日在南京X院住院查治(住院号:4074963)诊为胰尾部囊性腺瘤,建议手术治疗,因惧怕手术而出院,求治于中医。

患者临床表现:胸部隐痛、咳嗽、转身加重,局部叩击痛明显。面色灰暗,脉滑数,舌绛苔腻。症属:“湿痰结胸”、“气机不畅”之象。治宜:调畅气机,消痰逐饮。

方:“加味控涎丹”每日6粒于早上空腹服下,待2小时得泄后再进食。并给“六君子”煎汤分中晚两次服。

2002年9月2日复诊,患者诉,第一天服“加味控涎丹”6粒后2小时内解稀水便4次,约2500ml,3天后,仅解薄粪。现已23天,除胸部隐痛减轻外,其叩击、转身胸痛仍很明显,B超示:左上腹见58×59mm囊性影块。说明瘤体较服药前缩小,嘱其按原方案继续治疗。

2004年4月3日复诊,患者诉,上次复诊后服药15天因胸痛消失,而停服半年,近期又觉胸部不适而来复查,B超示:左上腹见40×37mm囊性肿块。说明囊肿已明显缩小,嘱其坚定信心仍按原方案服药。

2004年6月10日复诊,患者诉,按原方案服药40天,一切症状消失,药已停服20天,B超示左上腹未见异常。嘱其停药,继续观察。

2005年10月20日复诊,患者诉:停药一年半未见不适,B超示,右上腹未见异常,应为临床治愈。观察8年,现已63岁,未见任何不适。

讨论

古籍曰:“痰为百病之母”。痰者,邪饮所结也。上述3例胶质性脑瘤患者,多为脾虚运化失常,水液不得输化郁结于脑,久积为痰,上扰清空。可见,头痛、头晕、眼胀、视物模糊,痰迷心窍,则神志不清,步履不稳。

古方“控涎丹”中大戟、甘遂逐水通络有捷效;白芥子善搜剔皮膜外之顽痰;枳实、白术、陈皮,理气补中,健脾和胃,以安中土;朱砂安神宁心。诸药合用,逐痰饮从大便出,顽痰可除。

良方峻猛,加味以缓其性而用之,不伤正气,频获良效。以上病例均未做实质性的病理检查,但观察10余年,未见不良反应,说明本方的远期疗效是肯定的。

本人认为,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人的生理机能运化、代谢减慢,瘤体的生长也相应减慢,病人各种生理反应迟钝,脑容积增大等,也是病人带病延年的因素之一。

胸腔囊肿,属中医“积聚”范畴,多因“脾阳不运”,“气机阻滞”,“痰湿内聚”所致。“空延丹”加枳实、白术、等中药,炒研加工而成(研末装0号胶囊每丸含原药0.5g)。

方中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白术补脾健胃、白芥子剔除皮内膜外之顽痰、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逐腔内之积液尤为奏效。诸药合用,使脾阳运化有常、气机调畅、顽痰得化、积聚渐消,故囊肿治愈。

但本方泻水之力峻猛,不可过量,以伤正气,当辅以“六君子”以扶之。

又人体有盛虚、病邪有难易,凡囊肿非一日生成,多是顽固之物,因此,医者、患者必须坚定信心、坚持用药,方得良效。此2例病例都观察8年以上,未见复发,说明本方的远期疗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