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酶学检测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意义

/ 1

血清酶学检测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意义

张睿沈兆梅解丽丽苗梅菊李艳

张睿沈兆梅解丽丽苗梅菊李艳(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检验科158100)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0-0260-02

【关键词】血清酶学检测急性心肌梗塞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早期诊断和溶栓治疗时间对疾病的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血清酶学改变、心电图改变以及典型的临床症状一直被视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三大要素,但大约1/2的病人并无典型表现,本文用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对49例患者和10例正常人进行了酶谱分析,比较了两组病人和正常入对照组血清酶活力的变化规律。现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检查对象:①本院已确诊为AMI的住院病人29例。②未确诊的门诊病人20例。③市中心血站体检合格,肝功、澳抗正常的献血员标本。

1.2采样方法:静脉抽血2ml,样本均为病人发作期24h内不溶血血清,若无条件及时检测应将标本及时分离血清。

1.3试剂与方法:实验试剂由北京中生高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临床诊断试剂盒。使用仪器为IBP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在30℃波长340nm处检测。

2结果

结果见表1、表2

表1AMI门诊患者和人五种血清酶的测定结果(±s)

注:急性AmI组五种血清酶都升高,AST、CK棚CK-MB高出正常值上限7倍~8倍。门诊患者仪AST1项高于正常值上限,两组结果有显著性差件(P<0.05)。正常人对照组无一异常与门诊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224小时内29例急性AmI五种血清升高倍数的百分比。

注:5种血清酶中以CK-MB升高幅度最为显著

3讨论

从表1中可以看出急性AmI病人各项酶指标均异常,超出正常上限的2倍~8倍,以ASTCK和CK-B最为明显为7倍~8倍。且从表2中可以看出各项酶升高倍数的百分比均较大,以CK-MB最为显著,超过5倍以上高达69%。AST、LDH和CK对急性AmI的诊断阳性率高,敏感性强,且升高程度与心肌损伤程度,心肌梗塞范围成平行关系,可估计病情的严重性和愈后判断。急性AmI后2小时~4小时CK就开始增高,24h达高峰,可达正常上限的10倍甚至更高,2天~4天恢复正常,CK活力的变化幅度和持续时间与心肌组织坏死程度成正比,特异性高,可作为急性监护的一种有效酶。其优点是可排除由于其它脏器疾病所引起的AST、LDH活力升高的干扰,RBC不含CK,所以5种酶内唯有其不受溶血的影响。

出于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检测同功酶比测定酶的总活力具有脏器特异性和更高的灵敏度。同功酶是催化活性相同而分子结构及理化性质不同的酶,通过同功酶的分离与检测,可以确定活性升高的那部分酶来源何种组织,以便能精确反映出患病的器官和损伤程度,从而将诊断酶原提高到分子生物学水平,有助于观察病程的转归和治疗效果。CK含CK-MB(心肌型)、CK-MM(肌型)、CK-BB(脑型)3种同功酶,CK-MB主要分布于心肌细胞中,正常血清中绝大部分为CK-MM活力,含有少量的CK-MB,不超过总活力的5%,CK-BB含量微乎甚微。用一般方法测不出。急性AmI胸痛发件后,血清CK-MB上升先于总活力。大约在16h左右达高峰值,至45h消失,此酶对AmI的特异性可高达100%,在表2中24h内AMI病人各项酶指标升高倍数超过5倍以上者尤以CK-MP,为最显著达69%,请明其酶活力在心肌梗塞时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其它各项酶。因此,CK-MB在诊断急性AmI时较CK总活力特异性高。

根据酶活力增高出现的早晚及酶活力消失的快慢,将此5种酶指标分为两组:AST、CK和CK-M为1组。出现较早,消失亦较快,对于早期诊断意义最大。LDH和α-HBDH为1组,出现稍晚,但酶的活力增高持续时间长对疾病晚期诊断意义最大。由于单项酶的实验对临床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本实验采用了五种血清酶的组合从而构成心肌酶谱,以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并见能够不失时机地对病人采取抢救和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陈秀明.现代临床生化检验学[M].河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43.

[2]陈灏珠.心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98.

[3]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1.

【中图分类号】R65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0-02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