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

刘树义

刘树义

(黑龙江省东宁县人民医院157299)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014年收治的股颈骨折患者60例,对其进行手术治疗。结果:经我院治疗后,60例患者均治愈或好转出院。结论:经手术治疗后并发症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6-0267-02

股骨颈骨折是指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的损伤,占老年骨折的5.6%,但也见于青壮年或儿童。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分析我院2012年~2014年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在23~79岁平均年龄55岁。患者致伤原因大多为交通事故、坠落摔伤、塌方损伤。

1.2治疗方法由于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以早期手术治疗为妥,目的是使骨折早期得到坚强固定,力求早期下地活动,最大限度的防止和避免发生各种致命并发症,使患者早日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1.2.1复位方法良好的复位是骨折愈合的关键。复位不良将影响骨折的接触面,降低骨折的稳定性,阻碍股骨头血运的重建。复位后骨折端要求接近正常或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Garden提出用X线正侧位摄片上骨小梁排列模式作为是否达到复位的指数,即Garden对线指数。在正位片上,股骨头内侧骨小梁的中心轴线与股骨干内侧皮质形成的角度不小于160°,不大于180°,若角度小于160°,示有不可接受的内翻,若大于180。,则示有严重的外翻。侧位片上股骨头与股骨颈轴线应呈一直线,骨折端向前成角应限于20°以内,若股骨头前倾或后倾,如呈小于150°角,即示有不稳定的复位。常用的复位方法有:

1.2.1.1手法复位法:应在麻醉下施行轻柔牵引手法进行复位。患者仰卧,助手按住两侧髂骨嵴,医者用一手握住患肢踝部,另一前臂套住患肢腘窝部,使髋、膝均屈曲至90°,沿股骨干轴线向上牵引,然后依次内旋、外展并伸直髋关节,透视下复位满意即可进行固定。切忌暴力牵引或牵引过度,手法复位不应多次重复。

1.2.1.2骨牵引逐步复位法:术前在病房采用骨牵引于1~2周内逐渐达到复位。牵引重量一般4~8公斤,牵引方向应和股骨头的变位方向一致。牵引2~3日后床边摄片,根据X线片调整牵引重量和方向,直到复位满意,即可准备进行内固定手术[1]。

1.2.1.3骨折台快速牵引复位法:麻醉下将患者放在骨折台上,会阴部用立柱挡住,两足固定在骨折台的足托上,旋转骨折台的螺旋,使患肢在适当位置向下牵引,以纠正患肢短缩畸形,然后将患肢外展内旋,使骨折面扣紧,即可复位。

1.2.2固定方法

1.2.2.1经皮滞留螺纹钉内固定:该钉是用TC4高强度钛合金加工而成,长度为75~105mm。术前可根据X线片初选出长短适中的螺纹钉两枚备用,然后在电视X线机下进行体表定位,并在体表标记出进针的正确位置。局麻或硬膜外麻醉下,将选用之螺纹钉与持钉杆拧紧固定成一体,以增加钉的长度。按定位标记,分别于大粗隆下不切开皮肤与股骨干成30°~40°角,依次将两枚螺纹钉拧入,进入一定深度后,透视或拍摄X线片以检查螺纹钉的位置,要求正位片示近侧一枚在股骨颈纵轴或稍偏上,远侧一枚在股骨距稍上方。侧位片示两枚螺纹钉均在股骨颈中轴上。位置满意后,即可将持钉杆拧松退出。

该固定方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此钉强度高,比普遍医用不锈钢钉强度高约60%;且钉体直径小,手术创伤小;生物相容性也好,能与周围骨组织紧密接触,固定期间不易出现松动、退钉现象。

1.2.3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适用于老年头下型(包括颈中型)伴严重移位的新鲜股骨颈骨折。自假体置换应用于治疗股骨颈骨折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出现不少并发症,如假体松动、断裂、髋臼磨损、中心性脱位等。因此,选用该法,要严格遵守其指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髋臼骨质完整,关节面光滑,无明显骨质增生迹象;(2)股骨干骨质无明显疏松、萎缩。当髋臼条件不理想时,宜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2.结果

60例患者住院时间14~62d,平均24d。均临床治愈或好转出院。

3.讨论

股骨颈骨折指由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该骨折大多发生于老年人,尤以老年女性较多,由于老年人股骨颈骨质疏松脆弱,且承受应力较火,所以只需很小的旋转外力,就能引起骨折。由于股骨颈解剖特点,骨折不愈合率较一般骨折为高,加之股骨颁血供的特殊性,发生股骨头坏死及塌陷的概率较高,据报道约20%~40%[2]。

股骨颈长约5cm,中段细,基底部粗。股骨颈与股骨干构成的角度叫颈干角或称内倾角,约为125°~130°。颈干角大于正常为髋外翻,小于正常为髋内翻。股骨颈的长轴与股骨的冠状而形成的角度称为前倾角,正常为12°~15°,股骨头的血液供给有三个来源。①圆韧带支:圆韧带内小动脉,来自闭孔动脉,供应头内下小部分血运,又称内上骺动脉,在老年人此动脉逐渐退变而闭锁。②骨干滋养动脉升支:对股骨颈血液供给很少,仅及股骨颈基部。③关节囊支:来自旋股内、外侧动脉的分支,是主要血液的供给来源。旋股内侧动脉来自股深动脉,在股骨颈基部关节囊滑膜反折处,分成三组血管进入股骨头,即骺外侧动脉、干骺端上侧动脉及干骺端下侧动脉分别由上下方距离股骨头边缘下0.5cm处进入股骨头,在股骨头内互相交通,骺外侧动脉供应股骨头4/5~2/3区域血运。旋股外侧动脉外侧动脉来自股深动脉,它的血供量少于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内、外侧动脉的分支在股骨颈基底组成一个动脉环[3]。旋股内侧动脉损伤是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因素。所以股骨颈骨折,必须尽早解剖复位,良好的固定,才有可能从股骨颈基部重建骨内血液循环,使股骨头颈连接,恢复股骨头内血液供给,减少创伤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满宜,危杰.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的若干问题与新概念[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3,(01).

[2]王京璁.骨关节损伤.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50-851.

[3]张普国,黄明光,曾秋涛,等.高龄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的比较.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2,16(1):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