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3

医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

张明

张明(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福州350001)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5-0137-03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日益深入生活并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文章分析了医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提出加强管理,预防和控制医学生痴迷网络、网络成瘾的应对策略,以促进医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医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对策

我临床医学院从2003级至20007级共有637名临床实习生,网络成瘾的学生14人,占2.197%。有相当一大部分学生未成瘾,但因无节制上网导致不能通过考试。因网瘾有5位学生留级。因网瘾有学生家长未到退休年龄就自动辞职来学校到实习驻地陪读监督。实习生网瘾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可见网络成瘾对学生的实习和学业完成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年级学生数网瘾网瘾占班级人数的百分比

2003级10110.09%

2004级10921.83%

2005级12632.38%

2006级16542.42%

2007级13642.94%

数据显示:2005年,上海师范大学顾海根等对上海市397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1],毕玉等对北京市811名大学生调查,网络成瘾率皆为12.9%。[2]2010年1月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学生网民占28.8%,比例较大。[3]电子科技大学的大学生的调查也显示:因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而退学试读和退学的学生占总的退学试读和退学学生的98%以上[4]。

1医学生痴迷网络的原因

1.1网络游戏本身的原因

网络游戏是高科技的产物,具有仿真性、竞技性和互动性。它超强的拟真性配以炫酷引人的画面和音响效果,加上生动的故事情节,让人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从其他游戏形式中无法感受到的惊险、紧张与刺激,获得身临其境的逼真娱乐体验。电脑游戏中由高科技带来的数字化音、像效果使人深坠其中,让人们获得了更高水准的享受。而网络游戏比以往任何一款游戏的真实性、互动性都强,游戏中人们分工扮演不同角色,很多人会被里面的虚拟感情所打动。这种诱人的地方,也是造成学生成瘾的因素之一

网络游戏为玩家提供了一个不断超越极限的平台。玩家们在其中不停地练级、游荡、搭讪,痛苦而又甜蜜地体验着从菜鸟成长为一代风云人物的经历,陷入了一种“生命不息,游戏不止”的恶性循环。网络游戏还被学生当作智力挑战,从解决难题和升级过关中可以获得一种虚拟的进步感和成就感。这也许是它最让学生成瘾的原因之一。

网络以特有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展示全新的虚拟社会环境,无疑为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了转化平台。

1.2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如今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温室,生活能力、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沟通和社交能力低下,心理脆弱,很容易被网络游戏俘获。

(1)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大学生还没有最后形成比较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探究的欲望十分旺盛。网络游戏为玩家提供了一个不断超越极限的平台。玩家们在其中不停地练级、游荡、搭讪,痛苦而又甜蜜地体验着从菜鸟成长为一代风云人物的经历,陷入了一种“生命不息,游戏不止”的恶性循环。这也许是它最缠人的地方。年轻的学生因自制力薄弱而深陷其中。

(2)心理压力得到了宣泄和释放。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考研还是就业成了医学生毕业前夕所要面临的主要抉择。医学生只有力争自己的成绩能进入本专业的前30%,才有资格在省级以上的大医院进行就业的报名和投档。而在当今的现实情况下,各医院所招聘的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就业人数却是一年比一年少,大学本科毕业生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因此,当个人的需要和社会现实之间产生矛盾冲突时,部分学生产生了失落感和挫折感。在这种情绪作用下,他们开始寻找一种具有“安全阀”作用的交流方式,以缓解心理的紧张情绪。网络的虚拟性,成了一个自由开放的“民主社会”,在这里人人都有发言权,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其他人无法控制,他们可以尽情地表达自我,从而获得更好的自我感觉。通过上网玩游戏缓解压力;心里的压抑和孤独,通过玩游戏得到了宣泄和释放。

(3)社交能力低,孤独感强。为了摆脱孤独,上网聊天、游戏,与虚拟世界的战友同甘共苦,互相救助、切磋技艺,畅游在网络游戏的世界。各游戏玩家在游戏过程中能互相交流,建立友情。部分网络游戏还能让玩家在游戏过程中产生对某一“团体”的“归属感”以及玩家之间的团队精神,这种对集体的感情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当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淡漠的人际关系的一种弥补。

(4)在虚拟世界中,实现“自我”

网络游戏是在一种虚拟环境中进行的,现实的年轻的学生从现实的世界进入网络虚拟世界,在虚拟的、想象的自我构造中,表达了游戏者一种探索另一个新的“自我”身份的愿望。杰姆逊说过,“在人类所有的欲望下面,隐藏着一个改变自己的愿望。”网络的虚拟性,其本质是人改变自己的欲望的体现。只不过,这是一种虚幻的体现。

不是在实际的社会实践中奋斗,而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代替。网络世界成为了巨大的生活演练场,各种生活形式通过计算机虚拟技术被虚拟化。除了模拟外部世界的形态和事态,计算机仿真技术还直接仿真人的感觉和思维。计算机网络的智能化倾向使得人机界面更加逼真、实时与交互,通过仿真技术,个体在互动中具有主动建构性,可以构筑起属于自己的世界。

就是这样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它可以和你的现实的生活完全地颠倒过来,能让你尝试另一种个性,张扬一种与现实的你背道而驰的个性,正是它的虚拟性才让你有机会塑造另一个自我。

某些大学生自身的某些不良的心理品质,也易转化为成瘾病因。研究显示,患者大多数患有狂躁抑郁症和社交恐怖症,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或重或轻的缺陷喜欢独处、敏感、抑郁、脆弱、多疑、兴趣单一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自制力差、性格孤僻、认知能力差、自我评价偏低、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对于网络成瘾现象,有两点得到比较普遍的认可,即网络成瘾一是与使用的时间量密切相关,二是与网络应用类型的使用密切相关。上面提到的这些学者都倾向同意,如果一个用户每周上网时间超过四十小时以上,则极容易患上网络成瘾失调症。[5]

2解决实习生痴迷网络的对策

2.1心理治疗和干预

开展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症”的预防和救助行动。要注意及时发现有成瘾症状的大学生,以尽早进行心理治疗干预,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先解决治标问题,以防恶化.提高自身免疫力,远离网络成瘾。高校学生工作者和优秀学生干部协调配合,一对一帮助指导“网络成瘾症”学生的生活、学习,并聘请专业心理工作者进行咨询指导,成立心理咨询中心提供专门服务。帮助或辅导大学生靠自已去预防和治疗网络成瘾。

要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力。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对一些患有“网络成瘾症”的同学,实行限定上网时间的规定。

对在医院实习的医学生我们采取了强制行为措施,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和督导,促使其晚上按时归寝,白天按时上班,尽量减少他(她)们上网的时间,强行调整作息时间。还要求带教老师及科室值班的医护人员严格控制可上外网的电脑,仅允许查阅有关医学资料及文献,杜绝上游戏、聊天室及娱乐网站。对下班后的“网瘾”学生,如果是住集体宿舍的我们实习医院的管理老师经常进行不定时的查岗,以结对子的方式有意识地在分配实习小小组时,把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性格开朗阳光的同学与之“捆绑”,无论轮转的科室还是专业组都是“出双入对”,积极对他(她)们的生活加以帮助,帮他(她)打饭、陪他(她)聊天,让他(她)感觉同学的温暖。上班时无以溜号,下班时相邀共餐,休息时同宿共寝,对“患难”的同学予以情同手足般的呵护和关爱。也对“患难”的同学形成无形的制约。

对于严重“网瘾”的学生,我们在加强班内时间监管的同时要求家长的通力配合,在实习医院附近租住房子,除了照顾好衣食住行外,还要求他们积极营造平等、民主、温馨的家庭氛围,主动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及时帮助孩子解决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给予充分的情感关注,满足他(她)们对于情感需求,使他从父母、老师、同学处得到勇气和信心。给孩子以家人和家的归属感。

我们还利用外围的力量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在提高了网瘾同学对现实社会关注度后,再行进一步的心理干预,主要目的是在主流的现实社会中为他(她)们找到心理满足的替代品。如在开展的班级例会中,尽量给他(她)们创造表现的机会,多给他(她)们鼓励,让他(她)回归集体、得到认同。队干部和性格比较幽默的同学上台介绍实习过程中遇到的“林林总总”时,暗示他们让“网瘾”同学与他们同台分享在实习中的酸甜苦辣,使他有“认同感”。通过以上方式,使他(她)们感觉到亲情和同学之间的真挚感情,获得了一定的心理满足。

对实习生开展“网迷”的教育,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自觉抵制网络中的种种不良诱惑。可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开设心理教育讲座,通过网络组织专门的讨论、交流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让他们能够正确认识网络的多面性,帮助他们排除在虚拟环境里所形成的不良心理,恢复平衡的心理状态,进而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强化爱国意识,自觉抵制腐朽的、不健康的信息的诱惑,促使他们成为网络中道德的主体,承担起维护网路秩序的重任。

2.2引导实习生健康使用网络

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网络教育,端正上网态度和动机青少年虽然已初步形成价值观和生活追求,但并不意味着都形成了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部分实习生在学习过程中尚未形成学习自觉性,只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被迫学习,一旦缺少监督,就可能选择网络打发时间或放松自己,故对走出学校进入医院的学生,临床医院不能放松教育引导。

加强网上信息的监控和引导,及时过滤消极的、不真实的信息,防止垃圾信息、非法信息、骚扰信息及病毒信息的传播,避免在高校大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学校的校园网。学校可以通过“网上论坛”“网上征文”、“网上谈心”、“心理服务”等网上活动开展网络教育,引导学生健康使用网络

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进行建设。在校园网上可设置个人主页、开办班级主页,设置从政治、经济、文化到文学艺术、影视歌曲、青春风采、校园生活纪实、同步辅导、课件下载、校园网络游戏竞赛、网络知识竞赛、网上新闻调查等风景线,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把只在网上聊天、打游戏的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2.3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学校教育也存在诸多盲区,医学院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在培养医学生上重专业,轻人文与实践,使学生缺乏社会活动能力。学校要开展以学生参与为核心的.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作为教学内容的人文社科教育。如在临床实习中结合诊疗服务让学生调查、分析有关医德医风问题,结合病案讨论学习医学逻辑学知识;结合农村、工厂、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医学问题的调查,结合开展的文娱、音乐、美术作品与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提高人文社科素质。

在医学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而且要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聘清教授讲座,开展以“医学与网络”等为主题的报告会、演讲会、讨论会、辩论会、主题班会、小品晚会等活动;营造浓烈的正面宣传氛围,造成强有力的正确舆论态势,对上网学生的思想形成一种大趋势的引导。教育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增强自我修养,形成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识,增强网络道德判断力,做到他律与自律的统一,建立一座“思想”的防火墙,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减少以至杜绝网络不诚实行为的发生,避免学生痴迷网络,倡导人文精神、陶冶科学素养,使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品味和文化底蕴,最终使医学生协调持续的发展、促进自身健康发展,得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顾海根.上海市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报告[J].心理科学,2007,30(6):1482-1483,1499.

[2]毕玉等.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行为特点的在线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2):170-172.

[3]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N].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1-15.

[4]殷建中.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210.

[5]纪秋发.对国外网络成瘾失调症研究的略述[J].北京音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14(1):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