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例小儿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5例小儿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

刘煜李桢段颖晖苏娅李树娇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昆明650032

摘要:总结5例小儿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经验。提示及时进行外渗的处理,加强皮肤组织观察,做好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是减轻患儿化疗药物外渗性损伤的关键。本组患儿皮肤均已恢复正常出院。

关键词:小儿;化疗药物外渗;护理

通过静脉进行化疗是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手段。在儿科,由于小儿多好动,血管细薄,加之化疗药物对局部血管刺激性强,增加了药物外渗的风险。有研究报道,小儿经外周静脉途径化疗,药物外渗造成损伤的发生率高达11%[1]。若处理不及时,轻者可引起外周血管疼痛、肿胀,重者引起局部皮肤组织溃烂、坏死,甚至导致肢体功能障碍,既给患儿增加了痛苦,也是造成儿科护患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2-3]。护理人员如何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对降低皮肤损伤程度,减轻患儿痛苦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回顾性分析2013.06~2015.02我科5例发生化疗药物外渗的病例,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3.06~2015.02我院儿科5例发生化疗药物外渗的病例,男2例,女3例,年龄5~14岁,平均年龄(7.8±3.6)岁,诊断均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伴缓解。5例患儿给药途径均为浅静脉留置针,外渗药物分别为长春新碱3例,柔红霉素1例,表柔比星1例。渗漏部位手背4例,足背1例。

1.2临床表现

化疗药物外渗后,患儿局部皮肤出现疼痛、肿胀,其中2例出现约1cm×1cm大小肿块,1例出现约2cm×2cm大小肿块,局部皮肤无发红及破溃;2例外渗部位皮肤发红,面积分别约为3cm×2cm、5cm×2.5cm,局部无发黑和青紫表现,4d后渗漏处出现大小不一水疱,次日融合成直径>1cm的水疱,其中1例水疱处理后5d局部皮肤出现一约0.8cm×0.8cm破损。

1.3治疗原则与转归

化疗药物外渗后,立即停止输注,予以局部封闭治疗,抬高患肢,冷、热敷;根据患儿皮肤组织情况合理选择药膏涂擦、水疱处理、氧疗等。本组5例患儿经上述治疗后,3例局部皮肤肿块在2d后消退,2例在4d后外渗处皮肤出现水泡,进行相应处理,其中1例患儿外渗部位皮肤出现一约0.8cm×0.8cm破损,4周后愈合。5例患儿出院时,外渗部位局部皮肤已完好,未诉任何不适,肢体活动正常。

2护理

2.1局部皮肤处理

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后,采用的主要处理措施:

2.1.1立即停止输注,保留静脉通道接无菌注射器进行抽吸,尽可能将针头及皮下药液吸出,减少化疗药物的吸收。

2.1.2予外渗边缘作局部环形封闭。本组患儿中5例均给予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5ml局部封闭治疗,阻止药物和组织细胞相结合,减轻化疗药物毒性,阻断药物继续向深层组织扩散。

2.1.3抬高外渗受累部位,避免患处受压,减轻患儿局部肿胀和疼痛。

2.1.4根据外渗药液种类,采用局部冷敷、热敷、药物外敷。冷敷可抑制局部组织细胞活动,减轻水肿和药物扩散,同时使神经细胞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4],常用于化疗药物的外渗。热敷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加快毒素、废物排出,减轻疼痛和水肿,有利于组织的恢复[5]。本组患儿中3例外渗药物为长春新碱,属于植物碱类化疗药物,其主要导致血管的缩性损伤,热敷疗效优于冰敷[6],渗后立即予25%~50%硫酸镁湿热敷,温度40~50℃,每次20~30min,1次/4~6h;2例患儿分别使用柔红霉素、表柔比星化疗,外渗后采用冰袋间歇冷湿敷,温度4~6℃,每次20~30min,1次/4~6h。此外,由于喜疗妥具有抗炎、抗凝和改善血液循环作用,可减轻外渗性损伤[7],外渗发生当天在冷热敷间歇期予患儿局部皮肤适量喜疗妥软膏外用涂擦,每日4次。

2.1.5水疱的处理。本组患儿中2例在外渗发生4d后局部皮肤出现大小不一水疱,次日融合为大水疱,直径>1cm。在严格消毒后用皮试针在水疱边缘穿刺,抽吸疱液后遵照皮肤科、药学科会诊意见予持续低流量(0.5ml/min)氧气吹刺破水疱处,另用重组人表皮因子喷雾喷局部皮肤(除刺破水疱处)。其中1例患儿在水疱处理5d后,皮肤出现一约0.8cm×0.8cm大小破损,局部干燥无渗出,无发黑,继续给予重组人表皮因子喷雾喷破损处,以促进创面愈合。4周后,此例患儿局部皮肤创面已结痂,部分焦痂开始脱落,无渗出,无发黑,每日碘伏消毒后,予重组表皮生长因子和磺胺嘧啶银药膏涂擦后纱布包扎。2周后,患儿局部皮肤破损处焦痂已全部脱落。

2.2加强观察

针对本组5例患儿发生的化疗药物外渗,在紧急处理后我科加强护士观察患儿局部皮肤组织的变化,重点观察皮肤红、肿、热、痛表现,是否出现水疱、破损、溃疡,以及创面结痂和愈合的情况,以便及时进行相应护理,促进外渗处局部皮肤组织愈合。此外,各班严格床头交接患儿局部皮肤组织情况,加强巡视和观察。

2.3健康教育

发生外渗后,护士向本组5例患儿及其家长做好心理指导,消除紧张情绪。在外渗后皮肤护理期间,护士多次反复与患儿及其家长沟通,以本次外渗为实例,讲解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表现及后果,提高患儿及家长的配合程度,以利于患儿局部皮肤组织的恢复。必要时护士再次告知患儿及家长输注化疗药物时的注意事项,或建议患儿行PICC置管,预防外渗的再次发生。

综上所述,经过及时有效的处理,5例患儿出院时局部皮肤均恢复正常,肢体活动未受影响。化疗药物外渗后的护理对患儿局部皮肤组织的恢复影响显著,一旦发生外渗,护士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外渗可能对患儿导致的损伤降至最低,减轻患儿痛苦,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秦中翠,徐蓉.化疗药物外渗17例护理方法探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10):1273-1275.

[2]SantoshiJA,PallapatiSC,ThomasBP.Handcontracture:anunusualsequelofintravenousfluidextravasationintheneonatalperiod[J].JPostgradMed,2008,54(3):244-245.

[3]靳曼丽.儿科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380-381.

[4]曾玉琼.静脉注射药物外渗性损伤及护理[J].中外医疗,2009,26:51.

[5]黄桥,张咏梅,曾芬莲,等.静脉输液外渗性损伤的防护进展[J].护理实践及研究,2013,10(15):114-116.

[6]张晓华,张大敏,白兆琴,等.不同解毒剂局部封闭配合物理疗法减轻长春瑞滨渗漏损伤的疗效对比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9):817-819.

[7]应桂芬.冷敷加喜疗妥治疗新生儿输液渗漏的临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2):1143-1144.

作者单位:650032昆明市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作者简介:刘煜,女,主管护师,儿科,主要从事儿科临床护理和管理工作,E-mail:1577768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