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护理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护理的研究进展

杨颖

南部县人民医院637300

【摘要】综述对于气管切开患者进行的吸痰护理,并从吸痰指征、吸痰管的选择以及气道湿化等几方面对吸痰护理进行分析,并简要阐述了在对气管切开患者进行吸痰护理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此提升吸痰护理效果,加快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气管切开;吸痰护理;研究进展

气管切开术是对危重患者在进行抢救时较为常用的一种急救措施,通过气管切开,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状态,科学有效的气道护理以及吸痰护理是保证其呼吸畅通的重要措施。在对气管切开患者进行吸痰护理时,不仅要提升吸痰操作技术,还应该通过吸痰护理,提升抢救效果[1]。对患者进行气管内吸痰,是一项具有侵入性的操作,在进行吸痰过程中如果出现操作不当的情况,则可能会将痰液推送至支气管或者肺部组织中,不利于患者的抢救治疗。在吸痰过程中,准确、高效的吸痰技术是确保气管内的分泌物被充分吸出的前提,在进行吸痰护理时,应当提升单次吸痰的效率,减少吸痰次数,从而有效降低肺部发生感染的几率,此外看,护理人员在进行吸痰操作时,还应当保证手法轻柔,以此降低对于气道粘膜的损伤。本文就气管切开患者的吸痰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研究,并汇报如下:

1吸痰指征

在对患者进行吸痰操作之前,首先应对患者的心率以及血压情况进行客观评估,并确认患者颈部是否发出痰鸣声、咳嗽时是否出现呼吸窘迫的情况、氧分压以及血氧饱和度是否出现突然降低的情况,以及在患者主动提出有痰液时,应对患者进行吸痰操作。确保在有明确的指征出现时在进行吸痰,提升吸痰的效率是降低其出现术后感染概率的重要方式。

2吸痰管的选择

就吸痰管的材质而言,主要有橡胶管、硅胶管以及硅塑管等,样式主要有单腔管以及充氧-吸痰管。目前主要使用硅胶管进行吸痰,且充氧-吸痰管能够有效降低由于吸痰造成的低氧血症发生的概率,所以被广泛的应用与危重患者的吸痰操作过程中。

在吸痰管的选择上,应根据患者的气道情况选择直径以及硬度适宜的类型。一般来说,应当选择粗细适宜、软硬适中的吸痰管进行吸痰操作。具体来说,吸痰管的直径应小于气管套管内直径的1/2,而吸痰管的外管直径则应气管套管内直径的1/2~2/3[2]。只有选择直径最为适宜的吸痰管才能保证吸痰效果。

在吸痰管的选择上还需考虑患者痰液的性质,例如,痰液较稀的患者,可以采用直径小的多空硅胶吸管进行操作,而痰液相对黏稠的患者,则可使用直径较大的硅胶吸管进行吸痰。

3气道湿化

患者气管被切开之后,其自身的湿化功能被大大减弱,部分患者的湿化功能甚至完全消失。空气直接经由人工气道进入患者下呼吸道,这样一来,由于缺乏上呼吸道的加温以及屏障作用的保护,滞留于呼吸道的分泌物会逐渐干燥、浓缩,进而阻塞气管腔最终对患者的呼吸功能造成影响,而该种气道环境下,更容易诱发细菌的滋生,患者出现感染的概率也会大大提升。所以应当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气道湿化,对于保证气道湿润,降低感染发生的概率都有重要作用。气道湿化的具体操作包括:首先要保证病房内的温度以及湿度,一般室内温度在18℃~22℃为宜,湿度应控制在60%~70%左右。其次要对气管进行滴药,可将剪去针头的无菌硅胶皮针固定于套管内侧,插入的深度应控制在5~7cm为宜,在患者呼吸末经由皮针将湿化液滴入患者气道,滴注速率保证在每30~60min滴注2ml[3]。在进行吸痰操作前,应当避免向患者气道内滴注生理盐水,降低感染发生的概率。此外还可以利用雾化吸入的方式帮助患者稀释痰液,促进痰液的排出。该种方式在使用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控制操作的时间以及吸入量。临床治疗中,一般以小剂量、间歇性的吸入的方式进行该项操作。

4吸痰操作

在为患者进行吸痰时,应当按照常规护理要求对患者进行吸痰护理。吸痰时首先应保证患者的头部,颈部以及躯干位于同一轴线上,在进行吸痰前,首先应将吸痰管的尖端沾取少许无菌生理盐水,在无负压的状态下,将吸痰管经由气管内套管缓慢插入气管中,插入深度的确定应当以吸痰管会对患者的气管内壁接触刺激其咳嗽为宜。吸痰应在负氧状态下进行。当吸痰管触碰到痰液时应稍作停留,避免大幅度的上下抽吸的动作。缓慢移动吸痰管,每次操作的时间应控制在15s以内,同时负压应控制在80~120mmHg为宜。严格控制吸痰时间,以及操作的动作幅度,避免对气道粘膜造成损伤。在对患者进行吸痰过程中,出于减少对患者的气道粘膜产生刺激的目的,吸痰时,可以先将吸痰管的末端反折,当吸痰管到达适宜的位置之后,再将其松开,最后给负压,并一边吸引一边向上提转。吸痰时,应到确保操作动作准确、轻柔,尽量减少对于患者粘膜的损伤。

5注意事项

5.1在进行吸痰操作时,应当秉承先进入气管后进入口腔的原则。在为患者进行吸痰时,应当全程佩戴无菌手套,吸痰工具完成一次操作之后应当废弃不用,在下次进行吸痰时为其更换新的吸痰器材。

5.2在为患者进行吸痰操作时,应当将吸痰管缓慢插入气道导管中,并利用负压进行吸引,在吸痰过程中,应当边吸引边旋转,直至痰液吸净就可以缓慢将吸痰管退出。整个吸痰过程应保证动作轻柔,避免对患者气道黏膜造成损伤,以此降低并发症出现的概率。

5.3吸痰过程中,应当对患者的神情、呼吸频率以及血氧饱和度进性严密监控,从而实时掌控吸痰效果。吸痰过程中还应仔细观察患者痰液的状态,如果出现异常应当留取痰液标本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6小结

气道维护位于维持行气道切开术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有积极意义。吸痰护理不仅能够有效预防痰液的产生,更重要的是将产生的痰液吸出,以此确保患者气道的畅通。为了保证吸痰效果,护理人员还应不断提升操作技术,同时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在吸痰过程中,为患者进行适当的给氧护理,在提升吸痰效果的同时,避免并发症的出现,进而加快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李树伟,王颖,马悦然等.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经气管切开吸痰方法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5,11(30):3006-3008.

[2]刘沛君,潘丽英,洪宗元等.吸痰体位对气管切开术后病人呼吸道管理影响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7,31(3):257-259.

[3]闭芬艳,梁志坚.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排痰护理进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