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138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自制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138例临床分析

廖若水

永州市妇幼保健院湖南永州425006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分析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优越性,探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276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38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颗粒抗病毒,蒙脱石散保护肠粘膜,口服补液盐补液,妈咪爱调节肠道内环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两组患儿有发热且体温大于38.5℃给予退热处理,观察两组疗效,比较两组患儿重度脱水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4.92%大于对照组81.88%(P<0.05),治疗组重度脱水患儿发生率1.45%显著低于对照组7.97%(P<0.05),且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本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疗效确切,能减少重度脱水的发生,给药方便,值得在基层医院大力推广。

【关键词】自制中药穴位贴敷,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分析

轮状病毒肠炎是我国儿童常见病毒性腹泻病[1],多发生在秋冬季节,俗称秋季腹泻,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以6月-2岁儿童最常见,且最严重,其主要临床表现腹泻、呕吐、发热、脱水,起病常先呕吐,继而腹泻,常有发热,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严重者致休克[2]。本病自然病程3-7天,平均4天,个别达2周,我院采用自制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该病,达到了缩短病程,减少重度脱水的发生,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门诊诊治的276例轮状病毒肠炎小儿患者,患儿年龄7个月-3岁。将276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38例。治疗组男女分别76例、62例;其中7个月-1岁的有66例,1岁-2岁的有43例,2岁以上的有29例。对照组男女分别73例、65例;其中7个月-1岁的有63例,1岁-2岁的有45例,2岁以上的有30例。病例入选标准:3岁以下患儿;有腹泻、呕吐等症状;大便不成形,无恶臭,呈水样/蛋花样便;大便次数4次/天以上;检查提示大便轮状病毒阳性;排除营养不良、贫血等基础病患儿。两组患儿症状、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颗粒、蒙脱石散、妈咪爱颗粒和口服补液盐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制中药粉穴位贴敷。中药成分每日每人用量肉桂、吴茱萸、丁香、益智仁各4克,干姜3克,药房磨粉,过100目,用时取药粉麻油调成糊状,填充于医用穴位贴上,贴敷于神阙、中脘两穴,每天一次,每次6小时。两组患儿疗程3-5天。两组患儿均叮嘱家长注意观察精神状态,尿量及脱水症状,若精神不佳,脱水加重,尿量减少及时复诊,发现重度脱水或合并症转为输液或住院治疗。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治愈,有效及无效各自例数;两组患儿发生重度脱水例数。

1.4疗效判定标准治愈:体温恢复正常,呕吐腹泻消失,脱水纠正;有效:体温下降,呕吐腹泻及脱水改善;无效:疗程达5天,症状无改善或疗程中症状加重,发生重度脱水或其他合并症转为住院输液治疗。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据表1知,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138例,治愈109例,有效22例,无效7例,重度脱水4例;对照组138例,治愈96例,有效17例,无效25例,重度脱水11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重度脱水例数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并无不良反应产生。

3讨论

轮状病毒作为病原菌是导致小儿腹泻的病原菌之首。轮状病毒肠炎症状表现主要为腹泻,常伴有呕吐、发热。研究显示,轮状病毒肠炎对小儿患者会造成肝脏、心脏等脏器功能的损害,越小年龄发病率也越高[3]。故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中药泄泻起病之缓急、病程之长短可划分为久泻、暴泻。久泻多虚/虚实相夹,久泻辩证,为脾肾阳虚泻、脾虚泻;暴泻多实,暴泻辩证,为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中药贴敷主要是根据一定比例将中药调成膏,贴敷在特定穴位使中药持续性刺激穴位、通经络、活气血、入里调节脏腑,以达急可治其标,缓可治其本之效果。

本次自制中药成分每日每人用量肉桂、吴茱萸、丁香、益智仁各4克,干姜3克。其中肉桂有驱寒止痛,疏通经络之功效;吴茱萸可散寒去痛,助阳止泻,平逆止呕;丁香降逆,助阳温肾,散寒止痛;益智仁可缓解呕吐、腹泻,健脾助阳。全方组成可调节患儿消化系统机能,促进电解质和水的吸收达到止泻的效果,同时可对小肠细胞的受损进行修复,抑制病菌的繁殖,并保护轮状病毒感染细胞,促使正常细胞发挥作用。中药贴敷常涉及穴位为肾俞、天枢、中脘、关元、神阙。中药穴位贴敷给药方便,较静脉输液更安全,减少患儿静脉穿刺痛苦,减少患儿院内逗留时间,避免感染其他患儿[4]。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肠炎患儿作用机制有:A药物贴敷穴位,有温和持久的物理刺激,起到类似针灸样作用,通过物流刺激增强机体免疫应答,加快机体功能恢复;B少量药物成分透皮吸收作用于机体。轮状病毒性肠炎大便呈水样便,患儿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中医认为寒泻。本研究采用肉桂、丁香、益智仁、吴茱萸、干姜温脾升阳,取神阙、中脘两穴贴敷,药物更易吸收,且神阙穴贴敷有增强机体免疫作用。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109例,有效22例,无效7例,重度脱水4例;对照组治愈96例,有效17例,无效25例,重度脱水11例。治疗组有效率94.92%大于对照组81.88%(P<0.05),治疗组重度脱水患儿发生率2.9%低于对照组7.97%,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且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提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疗效可靠,并可一定程度预防脱水,同时减少患儿静脉穿刺痛苦。

综上所述,中药穴位贴敷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治疗效果确切,并可减少重度脱水的发生,给药方便,值得对其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惠君.穴位敷贴合口服中药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J].药物与人,2014(7):81-81.

[2]卢乐声,孙亚锋.中药穴位贴敷辅助治疗轮状病毒肠炎88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1):34-34.

[3]鲍非,胡莎,胡文娟.自制中药贴敷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4).

[4]孟峰.自制腹泻贴联合思密达、思连康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J].求医问药,2012,10(A11):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