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法配合针刺治疗小儿厌食症52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拔罐法配合针刺治疗小儿厌食症52例

覃彩霞赵玉明张军波

覃彩霞赵玉明张军波(宜城市中医医院441400)

【摘要】目的:观察拔罐法配合针刺治疗小儿厌食的疗效。方法:拔罐法主穴:中脘、天枢、气海、胃俞、脾俞、足三里。针刺穴位:四缝穴。结果:治疗组26例,痊愈13例,显效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15%;对照组26例,痊愈7例,显效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57.69%。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拔罐法配合针刺治疗小儿厌食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小儿厌食拔罐法针刺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2-0269-01

厌食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证,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长夏暑湿当令之时,症状常加重。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临床尤以1~6岁儿童为多见。城市儿童发病率高于农村。患儿除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病程迁延不愈者,可使气血生化不足,抗病能力下降,而易罹患他症,甚或影响生长发育,转化为疳证。近年来我们运用拔罐法配合针刺治疗本病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所有病例均来自湖北省宜城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共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3~7岁。对照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3~7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年龄:14岁以下的男女儿童。(2)厌食时间:6个月及6个月以上。(3)食量:3岁以下儿童每天谷类食物摄取量不足50克,3岁以上儿童每天谷类食物摄取量不足75克,同时,肉、蛋、奶等摄入极少。(4)膳食调查:蛋白质、热能摄入量不足供给量标准的70%~75%,矿物质及维生素摄入量不足供给量标准的5%。(5)生长发育:身高、体重均低于同年龄正常平均水平(除外遗传因素);厌食期间身高、体重未增加。(6)味觉敏锐度降低,舌菌状乳头肥大或萎缩。(7)除掉病因以后,食欲逐渐恢复正常。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拔罐法:采用单纯拔罐法,取穴中脘、天枢、气海、胃俞、脾俞、足三里,留罐10~15分钟,然后将罐取下,隔日1次,连续治疗10次。

针刺法:采用针刺四缝穴方法。取穴:左右手第二、三、四、五指掌面,近端指横纹中点,操作方法:令患儿伸手,仰掌,双手共取穴8个,皮肤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穴位,深0.5mm,刺后用手挤出少许淡黄色或透明黏液,或者少许血液即可,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拭干,按压片刻即可。取穴每周1次,连续治疗3周。

2.2对照组:仅予针刺四缝治疗,方法同治疗组。

3结果

3.1疗效标准:(1)痊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达正常健康儿,体质量增加≥0.5kg,各项实验指标基本恢复正常;(2)好转:食欲好转,食量略有增加并恢复到正常水平的3/4,体质量增加≥0.25kg,伴随症状改善,各项实验指标均有改善;(3)未愈:食欲、食量未见改善。

3.2治疗结果治疗组26例,痊愈13例,显效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15%;对照组26例,痊愈7例,显效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57.69%。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

4小结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脾胃。盖胃司受纳,脾主运化,脾胃调和,则知饥欲食,食而能化。《诸病源候论?脾胃病诸候?脾胃气虚弱不能饮食候》曰:“脾者,脏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盛饮食者也;脾气磨而消之,则能食。今脾胃二气俱虚弱,故不能饮食也。”同篇又载:“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若虚实不等,水谷不消,故令腹内虚胀,或泄,不能饮食,所以谓之脾胃气不和不能饮食也。”充分论述了脾胃虚弱和脾胃不和导致了小儿厌食。近年来,我科采用采用单纯拔罐法,取穴中脘、天枢、气海、胃俞、脾俞、足三里,诸穴合用以健脾助运、调和脾胃。另外配合针刺四缝穴治疗,四缝穴属于经外奇穴,与三焦、命门、肝和小肠有内在联系,针刺后有调理三焦脾胃、理脾生精、消食化积、活血消瘀止痛、调节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等功效。

总之,运用拔罐法配合针刺治疗小儿厌食,操作简单,费用低廉,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3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80.

[3]石学敏.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76

[4]王萍芬.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