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SPSS统计软件对EICMM分层模型的实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2-12
/ 3

用SPSS统计软件对EICMM分层模型的实证分析

李洪侠

李洪侠(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摘要:近几年,业界对EICMM模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从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发展能力和适宜度组成的四维指标体系坐标系出发,建立了EICMM的测度和评价指标体系,共31个三级指标。本文通过对36个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层模型,得出企业信息化的五个发展阶段:初始级、技术支撑级、管理模式级、综合集成级和优化级。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EICMM分层模型

0引言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1]。企业信息化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意义重大,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与应用,企业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企业信息化就是要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

然而,目前我国存在很多企业片面追求采用高、新和全的技术,不顾其自身的信息化基础水平如何,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投入大于产出。对于这种现象,理论界常称为信息技术投资悖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可操作的企业级信息化水平的测度模型,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科学、客观、准确评价是迫在眉睫的。目前,已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并对EICMM的分层模型做了实证分析,但我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发现有的方法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因此本文将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EICMM的分层必要性进行实证分析。

1问题的提出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EICMM)作为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一个度量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准确把握、了解和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使企业获得全面快速发展[3]。EICMM为企业的过程能力提供了一个阶梯式的进化框架,它采用分层的方式来安排它的组成部分,目的是适应不同目的需要。阶梯共有五级,从第1级(初始级),第2级(技术支撑级),第3级(管理模式级),第4级(综合集成级)到第5级(优化级)。在初始级阶段,企业主要是购买计算机等信息化设备,部门之间还不能很好的沟通,存在着信息孤岛。在技术支撑级阶段,企业开始认识到信息对企业非常重要,是其不可或缺的资源,信息实现共享。在管理模式级阶段,企业开始重视信息安全,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业务流”能够有效整合。在综合集成级阶段,企业使IT战略与企业战略一致,信息化融入到员工的实际行动之中。在优化级阶段,信息已成为企业的重要力量,企业依靠信息能够对环境做出迅速变化。实际上就是将信息化过程分成了不同阶段,每个阶段有目标、方法、关键点、成熟度、评价标准等。把不可控制变成可以控制,不可度量评价变成可以度量评价,明确每阶段的所能达到的目标。

在我国的信息化道路上,大部分关于企业信息化模型分层的研究都重点放在定性或概括归纳上。我查阅了一些文献,其中有对EICMM的分层模型做了实证分析的,但是我还是不能完全同意其方法,所以想用自己的方法对EICMM的分层模型做实证分析。

2文献综述

对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等级模型的研究其实就是研究企业信息化从不成熟阶段到成熟阶段的过程演变规律[4]。

目前有些学者[5]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对收集来的数据评价指标的降维分析,然后用SAS统计软件选择欧式距离法对数据做聚类分析。邱长波,张佳,施梦等人也是先降维分析,然后选择最短距离法对数据做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作为一种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是解决变量相关性的有效方法。通过对66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对原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主成分特征值如表1所示。由于前4个主成分的特征根大于或者接近1,累计贡献率为83.63%,代表了绝大部分原始数据信息。因此选取前4个主成分作为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综合指标”他把调查问卷中的题目降维到四个主成分,虽然累计贡献率超过80%,但是毕竟有近20%的信息损失了。从表一中可判断变量个数为10,对于这样变量个数并不是很多的情况下,先进行主成分分析并不是很好的选择[6]。

近两年有学者[7]运用高维稀疏聚类分析方法对EICMM的分层模型做实证分析。设有26个对象(这里的对象是指被调查的企业),序号记为Oi,i∈{1,2,…,26},描述每个对象的属性有68个,序号记为Aj,j∈{1,2,…,68}。现在需要根据这26个对象68个属性的相似情况进行对象的聚类,这是一个26个对象68个属性维的聚类问题,类的稀疏差异度上限为b,聚类的结果受稀疏差异度上限b的影响。当b=0.5时,由于样本数量和属性数量问题(被调查企业数量不足,调查问卷题目过少),几乎无法聚类。之后不断修改上限值,发现将b的取值调至1.75时,可以形成12个初始类,最终的有效聚类为9个,但结果并不理想。当b=2时,形成11个初始类;当b=2.5时,形成10个初始类。当b=2.55时,即上述计算时使用的上限值,发现可以形成8个初始类,最终的有效聚类为7个。

3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及分层必要性的论证

3.1EICMM的评价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属于信息化大系统。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评价和完善的过程。企业信息化评价从字面上看是一个检验的体系,而事实上更重要的是一个企业信息化建设指导的体系。有了这样一个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运行过程中的效率、成本、服务、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问题。以下的是我认同的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能力成熟度指标体系(表1)对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推动各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具有关键意义。

3.2验证EICMM等级分类的思路首先,提出假设,假设:企业信息化能力成熟度是否能建立在等级分类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工作。主要针对现实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所处的等级进行测评,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定位自身所处的等级,发现优势、找出劣势,从而改进自身的薄弱环节,提高自己的信息化能力成熟度。完成一套对企业信息化能力成熟度分级、测度和评价的方法。其次,根据企业信息化能力成熟度的指标体系,抓住其关键特征,反映在问卷调查表中,收集数据,组织实地调研。对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整理。最后,用聚类分析法验证分级的必要性。即:证明企业信息化需要进行分级。按照聚类分析方法,对信息化企业进行聚类并分析。具体步骤如下:①用各企业的指标得分组成一个矩阵,以此作为聚类分析的样本矩阵。②用SPSS统计软件中层次聚类算法进行聚类,得到信息化各企业的分类结果,并进行分析。③提出支持企业信息化能力成熟度分层等级的初始原型。

3.3聚类分析方法聚类分析的职能是建立一种分类方法,它是将一批样品或变量,按照它们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进行分类。距离的种类很多,其中欧式距离在聚类分析中用的最广,它的表达式如下:dij=(Xik-Xjk)2

其中Xik表示第i个样品的第k个指标的观测值,Xjk表示第j个样品的第k个指标的观测值(不同样品在同一指标上的观测值),dij为第i个样品与第j样品之间的欧氏距离。若dij越小,那么第i与j两个样品之间的性质就越接近。性质接近的样品就可以划为一类。当确定了样品之间的距离之后,就要对样品进行分类。(可以调查多个企业,然后通过设置的指标对企业聚类)

聚类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分层聚类分析;根据分层聚类过程的不同,又分为凝聚法和分解法两种。

凝聚法的原理是将参与聚类的每个个案(或变量)视为一类,然后每次将具有最小距离的两类合并成一类,合并后重新计算类与类之间的距离,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所有样品归为一类为止。

计算步骤:①对数据进行变换处理(如标准化或规格化);②使各个样品自成一类,即n个样品一共有n类;③计算各类之间的距离,得到一个距离对称矩阵,将距离最近的两个类并成一类;④并类后,如果类的个数大于1,那么重新计算各类之间的距离,继续并类,直至所有样品归为一类为止;⑤最后绘制系统聚类谱系图,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或不同的分类原则,得出不同的分类;⑥得到最后分类结果。

3.4实证分析

3.4.1数据调查、收集和整理过程根据EICMM指标体系和验证思路,设计了问卷。为了论证企业信息化能力成熟分级的必要性,对36家企业的信息化能力成熟度现状进行了调查。在调研中,要求被调查者尽可能属实地对问卷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调研的对象主要为企业的CIO或是企业IT部门的职员。发出问卷36份,采用一对一填写问答的方式,问卷全部成功回收。

一个企业即为一个调查对象,一共有36个对象。问卷中有10个题目,能反映出31个指标属性。36家企业的调查结果如下表2所示,其中企业的标号为1至36,问卷题目编号为1,2,…,10分别列出了每个企业填写每道题目时所选择的选项的响应得分。需要注明的是:此处被统计的各企业填写的调查数据,并不受排列顺序影响,无论企业编号和数据位置如何改变,都不影响最终的运算,聚类结果都一致。本次被调查的企业不受任何限制,说明企业信息化应用和推广区域不受企业形式和模式限制。

3.4.2聚类验证过程①选择分层聚类对话框并选择变量:把十个变量都选人变量对话框中;②选择方法:聚类方法采用的是离差平方和,经过验证此方法的效果要比其他方法好;测量间距方法采用欧式距离平方和。③绘图

从绘制的树形图中可以看出,当选取类间距为4.7时,各类的跳跃幅度明显,把这36个企业分为5类。当在SPSS中,把clustermember定为5时,得到的聚类分析结果

3.5结论

基于以上对各类特征描述,在把这36个企业当作样本全集的基础上,把这些企业分成五个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等级,即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等级模型。根据调查表的详细数据及以上对各类别企业特征的分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等级模型的五个发展阶段如图2所示:

上述结果对于聚类而言是比较理想的,但也存在问题,即调查问卷题目数量过少。不过,该聚类结果可以论证企业信息化能力成熟度分级的必要性。针对此结果,证明我们可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成熟度情况进行分级处理和分析,并通过划分等级来分析各类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各个企业都满足哪些信息化的指标。

参考文献:

[1]邵培基.中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分析报告[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1.3.

[2]李文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12.

[3]汪小梅,袁薇.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07.10.

[4]左美云,陈蔚珠,胡锐先.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的分析与比较[J].管理学报.2005.2(3).340-346.

[5]张佳.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6.5.

[6]邱长波等.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7.

[7]陈超等.SPSS15.0中文版常用功能与应用实例讲解[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