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酶谱检测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心肌酶谱检测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李莉萍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医学中心423000

【摘要】目的:探究心肌酶谱检测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15年4月-2017年5月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肠炎腹泻患儿200例,按照轮状病毒感染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的肠炎腹泻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均在入院治疗后检测心肌酶谱。结果:观察组患儿的LDH、AST、CK、CK-M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轮状病毒感染肠炎很容易出现腹泻,而且肠外感染风险较高,检测心肌酶谱衡量心肌受损严重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有助于评估病情,判断预后。

【关键词】心肌酶谱;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心肌受损;CK-MB;MB;AST;LDH

小儿肠炎的发病率极高,若不及时的治疗导致病情的恶化,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大多数的小儿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且多出现在秋季,临床上又将其称为小儿秋季腹泻,患儿除出现肠道感染症状外,随着病情的发展还会表现出肠外感染[1]。心肌酶谱是临床上用于评估心脏是否出现损伤的重要指标系统,为探索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是否存在心肌损伤现象,特开展此次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5年4月-2017年5月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肠炎腹泻患儿200例,按照轮状病毒感染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的肠炎腹泻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儿100例,包括男性患儿46例,女性患儿54例,年龄9个月-5岁,平均年龄(2.46±0.52)岁;观察组患儿100例,包括男性患儿有49例,女性患儿有51例,年龄10个月-6岁,平均年龄(2.54±0.57)岁。两组患儿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不大,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儿在入院后的第二天晨起采集空腹静脉血3ml,送检验科进行LDH、CK、CK-MB、AST水平检测。

1.3统计分析

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计量数据的分析处理,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表1中可以得知,与对照组患儿相比,观察组患儿的LDH、AST、CK、CK-MB值均明显更高,P<0.05。

3讨论

小儿肠炎腹泻在儿科临床比较常见,感染致病物质多为轮状病毒,主要病变是指病毒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对肠道吸收水分、糖分的正常生理功能造成负面影响,致使机体发生水肿、腹泻等症状[2]。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小耳朵胃肠道屏障被打破,轮状病毒会经过肠道而进入到血液循环系统中,从而瘾大病毒血症,诱发肠道外感染。而临床上常见的肠道外感染主要是神经系统损伤、呼吸系统损伤和心肌细胞损伤。其中心肌细胞损伤最为常见,也较为严重,不仅导致腹泻的长期不愈,还会对小儿的健康成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另外,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出现心肌细胞受损不仅仅是引起病毒血症,同时也有内毒素因素发挥作用。而心肌细胞的受损早期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早期判断患儿是否出现心肌细胞受损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实验室生化检验发现多数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会出现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心肝肾脏器等的受损症状,出现肠道外损伤,早期确诊患儿是否出现其他系统的损害,并根据患儿的变化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其中心41肌受损是最为常见的肠道外感染[3]。心脏是人体各脏器中最为活跃者,包含大量细胞没酶,以此达到维持人体各脏器及系统正常生理活动及功能的目的。心肌细胞受损,则在细胞缺血坏死或是细胞壁通透性等因素的影响下,心肌细胞酶就会大量的释放到血液系统中,从而表现出血液系统中相关心肌酶水平迅速升高,远高于正常值。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血清LDH、CK、AST、CK-MB水平均高于由其他因素引起腹泻的对照组患儿,P<0.05;观察组患儿的各项心肌酶谱指标值高于正常值,说明观察组患儿出现一定程度的心肌损伤。

本研究中采用的心肌酶谱指标为CK、CK-MB等4项,这是目前临床上应用率非常高的指标,其原因在于在脑组织、心肌细胞以及骨骼肌中,血液中,这几项心肌酶谱浓度较低。其中CK-MB是临床上评估心肌细胞受损程度的重要特异性指标,CK是一种器官特异性酶,主要分布于骨骼肌,而其同工酶CK-MB则全部分布在心肌细胞中,因此当血液中的CK-MB水平明显升高时表明机体出现心肌损伤。当人体出现心肌细胞的损害,3-8h左右酶活性增强[3]。而正常健康人的CK-MB活性不足总活性的5%,故而当血清中的CK-MB活性超过总活性的6%,也就表明心肌出现损伤。所以CK-MB和CK是临床上用于评估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人体中LDH多储存于心肌中,而当心肌受到不同程度损伤时,LDH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血液。AST指标多适用于评估肝脏损伤程度,当肝组织出现轻微的受损时,AST一般没有明显的变化,而ALT水平上升;而当肝细胞受损严重时就会出现AST的明显上升和ALT上升。因此对轮状病毒感染肠炎患儿行心肌酶谱CK、CK-MB、AST、LDH的检测不仅利于临床医师评估患儿是否出现心肌受损、心肌受损的严重程度[4],同时还能发现是否出现肝脏细胞等的受损,早期发现多脏器功能障碍的征兆,可以将心肌酶谱增高作为病情危重的重要信号,从而早期干预治疗,预防病情的恶化。周正菊[5]等人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应早期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行生化检测,观察患儿心肌酶谱、转氨酶是否存在异常情况,早期确诊肠道外脏器损害,从而对症治疗,并且动态性的进行生化检测评估治疗方案的效果,利于临床医师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

轮状病毒性感染所致肠炎在儿科中比较常见,该病患儿心肌受损风险较高,而心肌受损早期病情多隐匿,很容易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患病早期检测心肌酶,便于医师评估患儿是否存在心肌受损情况,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刘萍萍,卡米力.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致心肌损害的临床研究近况[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76-77.

[2]周明.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与血清转氨酶及心肌酶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4):5496-5498.

[3]林楚兰,尧春茂.60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05(10):47-48.

[4]高运金,陈圣玺.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肝功能和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J].实用临床医学,2014,15(4):80-82.

[5]周正菊,王红霞,杨章元,等.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1):1640-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