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性实验课堂教学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科学探究性实验课堂教学反思

潘春兰

浙江省义乌市北苑学校潘春兰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科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它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是对知识归纳、巩固、创新的过程。

笔者通过对“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实验探究”展开课堂教学,尝试开展探究性学习评价。

一、课堂设计(片段)

1.引入新课(略)

2.课堂探究

笔者确立探究主题,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分组上台解说方案并演示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中形成多组有效的设计方案,现节选部分原始的和讨论优化后的设计方案摘录如下。

第一组设计方案:

原始设计:在氢氧化钠中加酚酞,变红,再用滴管加稀盐酸,溶液褪色。

讨论优化后的设计:在洁净的试管里取1~2mL氢氧化钠溶液,并在其中滴加2~3滴酚酞试剂,振荡试管,再用滴管逐滴加稀盐酸,观察试管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第二组方案设计:

原始设计:取氢氧化钠溶液放在试管中,用pH试纸测定该溶液的pH为a,再往该试管内加入盐酸充分反应后,再用pH试纸测定该溶液的pH为b,若0>b,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讨论优化后的设计:取2~3mL0.1mol/L氢氧化钠溶液加入试管中,用pH计测定该溶液的pH为a,再加入过量盐酸,充分振荡,再用pH计测定该溶液的pH为b,若a>b,且b≤7,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第三组设计方案:

原始设计:取氢氧化钠溶液放在试管中,加入盐酸反应后,再转移到蒸发皿中,煮沸蒸发至晶体析出,再取少量晶体溶于水,加入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若出现沉淀,则证明有氯化钠生成。

讨论优化后的设计:取2~3mL氢氧化钠溶液加入试管中,加入过量盐酸,充分振荡,再转移到蒸发皿中,煮沸蒸发至晶体析出,再取少量晶体溶于水,加入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若出现沉淀,则证明有氯化钠生成。

第四组设计方案:

原始设计:在收集有干燥氯化氢气体的集气瓶内加入氢氧化钠固体,用白色无水硫酸铜粉末检验是否有水生成。

讨论优化后的设计:利用原子示踪法,把氢氧化钠中的氧原子16O变成18O,反应后测定水中是否有H218O存在,即可确定是否发生反应。

第五组设计方案:

原始设计:分别用两只试管取一定量一定浓度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将盐酸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用手感受量筒外壁是否发热。

讨论优化后的设计:分别用两只100mL量筒量取20mL一定浓度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用温度计分别测定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记录数据,再将盐酸倒入装有20mL氢氧化钠溶液的量筒内,充分振荡后,立即用温度计测定混合溶液的温度,记录数据,比较这两个温度数据的差异,如果不同,即可确定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发生反应。

3.课后探究

以课堂探究讨论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探究问题作为课后探究课题。

二、课堂评价与反思

应重视把提高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与课堂探究过程结合起来。在课堂上,笔者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合作,促进交流,上台表述设计方案,演示实验操作,以及比较前后方案设计,发现学生实验基本技能较差。比如,滴管滴加液体,振荡试管,转移液体等操作存在较大问题。另外在表述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规范上,存在取用试剂无用量、无仪器、无操作,表述结果无现象、无结论等问题。

实验操作和文字表达能力是探究实验的基本技能,它对于探究性实验的开展有着重要作用。探究性实验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形成有效的实验设计方案,用规范的实验操作独自完成实验验证,并能用确切的语言文字对实验结果进行表达,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有利于达到提高探究实验能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