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手机微生物污染及消毒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3

重庆市渝北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手机微生物污染及消毒效果分析

严谨

重庆市渝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01120

【摘要】目的了解重庆渝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是检验科)的工作人员的手机所携带微生物污染的情况,研究75%医用酒精和紫外灯照射对手机的消毒效果。方法随机抽取该疾控中心检验科工作人员的手机进行细菌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以疾控中心非检验科工作人员和非疾控中心人员的手机为对照。另外,随机抽取手机的样本若干,评价两种不同的消毒方法的消毒效果。结果该疾控中心检验科工作人员手机的平均细菌菌落总数均未超标,其中微生物组最低;且检验科工作人员均未检出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75%医用酒精和紫外灯对触屏手机的消毒均合格。结论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的手机卫生清洁状况保持良好,提倡在疾病控制中心用75%的医用酒精对手机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消毒,保持实验室工作人员卫生清洁状况和安全。

【关键词】手机;微生物;消毒;疾控中心;检验科

目前,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2010年英国消费杂志《Which》研究表明,手机携带潜在的有害细菌数量是男卫生间的马桶手柄的18倍[1,2]。一时间,手机染菌问题引起百姓和媒体的普遍关注。因手机是与人类皮肤直接接触,使人类极易染菌,容易感染疾病、引起疾病发生,所以,探讨手机上的微生物污染情况是十分有必要的。渝北区位于重庆西北部,是重庆对外开放门户,经济大区,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现对重庆市渝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的生化组、微生物组、理化组的工作人员的手机微生物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和实验分析。并进一步研究了75%酒精和紫外灯照2种方法对手机的消毒效果。

1方法与对象

1.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重庆市渝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29位工作人员的触屏手机,其中分别为生化组10位、微生物科实验组7位、理化科实验组12位。同时,抽取疾控中心非检验科共6位的触屏手机,抽取该疾控周围非疾控中心工作人员35人的触屏手机。对所有手机进行微生物污染情况调查。另外,从中随机抽取8部触屏手机做微生物消毒效果分析。

1.2实验材料

1.2.1实验条件实验室温度:26.0℃;实验室湿度:65.0%RH。

1.2.2仪器设备电热恒温培养箱(型号DNP-9272.1A,扬州三发有限公司),显微镜(型号XSZ-HY1,编号9625747,上海光学仪器厂),旋涡混合器(XW-80A,上海青浦泸西仪器厂),75%的医用消毒酒精(四川百灵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150201),ZXC-2型紫外灯消毒车(上海跃进医用光学器械厂,编号2651-3),培养皿:直径9cm。

1.2.3培养基营养琼脂(青岛海博生物有限公司,批号20140525)、孟加拉红(青岛海博生物有限公司,20140117)、乳糖胆盐发酵培养液(青岛海博生物有限公司,批号20140324)

1.3微生物污染状况分析

1.3.1采样[3]在待测的触屏手机上覆盖一张经灭菌处理的5cm×5cm的标准规格板,用无菌采样棉签沾适量灭菌生理盐水,反复来回擦拭被标准规格板框住的整个待测触屏手机的可见面积25cm2。在擦拭过程中应不断地旋转棉签,使得采样均匀。将采样好的棉签放入装有10ml灭菌生理盐水的试管,用灭菌剪刀剪掉手拿棉签的木质部分,盖上橡胶塞。实验进行前用旋涡混合器振摇30s,得样品液。

1.3.2细菌菌落总数[4]取已采集好的样品液1ml于无菌平板上,用倾注平板法倒入适量的普通琼脂。待琼脂冷却后倒置放置于36℃温箱内培养48小时,对菌落总数计数。

1.3.3金黄色葡萄球菌[5]取样品液5ml加入4.5ml7.5%Nacl肉汤,于37℃下培养24h后接种于血平板上,于37℃下培养24h后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生长情况。

1.3.4大肠菌群数[6]将样品液4ml倒入双料乳糖胆盐发酵培养液中,经36℃恒温箱培养24h。通过初发酵、分离培养、染色镜检及确实试验后,观察结果。

1.3.5对照每个实验均需做2个平行的不加菌空白对照。另外,每个待测样品均做一个平行样品对照。

1.4手机消毒实验效果评价

1.4.1手机微生物暴露另外随机抽取8部触屏手机,在人流量较大、污染较严重的地点同时暴露6小时后立即进行后续实验。

1.4.275%酒精消毒的实验任选4部手机。每部手机用5cm×5cm无菌采样板覆盖在同一部触屏手机表面2处,其中一处采样同1.3.1。另外一处用75%的消毒酒精喷洒两次,然后用无菌棉棒在喷洒处反复来回擦拭三次,采样时间为1分钟。前者为消毒前样品,后者为消毒后样品。按照1.3.2进行消毒前后细菌菌落总数的计数。用4部手机做此试验。

1.4.3紫外灯消毒的实验任选4部手机。同1.4.2设立2处用5cm×5cm实验面,其中消毒前样品同前。消毒后样品如下:在开启紫外灯之前先用95%的酒精擦拭紫外灯灯管,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正式实验时,将紫外线灯管放置于该手机屏幕约1m处,照射剂量为10000μW?s/cm2,照射时间为30分钟。同样进行消毒前后细菌菌落总数的计数。

1.5统计分析对手机细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比较各组超标率间是否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手机细菌菌落总数情况

由表2可见,检验科工作人员手机的总大肠菌群污染有13.8%的阳性检出率,相比疾控中心非检验科和非疾控中心受检者,检验科工作人员的手机大肠菌群检出率较低。在检验科中,仅微生物组均未检出大肠菌群,生化科大肠菌群的阳性检出率最高。类比于公共用品中毛巾和床上卧具的微生物学标准进行对照,物体表面不得检出大肠菌群[7,8],故仅疾控中心检验科微生物组的手机合格率最高,其他均不合格(χ2=40.859,P<0.05)。

2.2.2不同对象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情况

由表5可见,用紫外灯消毒对手机细菌的杀灭对数平均值为3.3(≥3),可确定为消毒合格。

3讨论

3.1结论疾控中心检验科工作人员手机染菌量的情况较医院医务人员手机染菌情况相对较好[9]。本次实验中大肠菌群总数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疾控中心易感细菌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低于一些文献中医院医务人员手机的阳性率[10],故疾控中心致病微生物感染的可能性较医院低。但仍在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中发生致病微生物感染,故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仍然需要对致病微生物高度警惕。

3.2手机细菌污染原因分析

3.2.1检验科整体与非检验科相比(包括疾病中心非检验工作人员和非疾病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检验科的细菌污染量相对较少。分析其主要原因为,该疾病控制中心检验科工作人员具有较好的实验室安全防护意识。据观察,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进行前后均有自觉的清洁程序、自我保护意识和消毒与灭菌的概念,且由于职业习惯,实验室工作人员,特别是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在非工作期间也具有良好的个人习惯。

3.2.2检验科组类不同所表现得手机细菌污染量的情况不同。无论是细菌总数还是致病菌的检出率,生化组染菌机会更大,分析原因为:生化组设有抽血窗口,人流量较大,接触人群的机会更多,而对手的清洁次数机会相对少。相比而言,微生物实验室的染菌机会反而最小,分析原因为:微生物实验室为半封闭实验室,由于其不允许非实验室工作人员入内的性质,人流量较小,流动人群较固定且活动范围相对较小。另外,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更注重微生物的污染问题,故在工作过程中对实验先后的自我清洁和整个实验的消毒与杀菌高度注重,所以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与同样是人群流动较固定的理化实验室相比,其染菌量更小。

3.2.3针对所有人的带菌污染量,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具有更强烈清洁意识的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或是普通大众,触屏手机均有较大的带菌量。故现代人的触屏手机中确实含有较大的带菌量,手机清洁问题不容忽视。主要原因是随着手机数码技术的进步,手机的发展功能越来越强大,已经不仅仅满足于通话,还可以打游戏、上网、看小说等,所以,大众普遍离不开手机。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注重个人清洁和个人物品的清洁。

3.3对策

3.3.1预防细菌滋生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加大对培训和宣传的力度,加强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和清洁意识需要,需做到基本的自我防护工作,如工作前后勤洗手,工作过程穿戴防护服和手套,并且及时经常地对手机进行消毒。另外,建议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给手机戴上合适的防护套,可以有效地降低手机染菌的概率。

3.2.1事后杀灭细菌从原始数据来看,经过消毒后的手机触屏均呈现有效杀灭细菌的效果,故两种方法对手机细菌均有一定的杀毒效果。将实验结果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75%的酒精消毒方法优于紫外灯消毒的方法。考虑到紫外灯照射对人体可能产生副作用,且人力物力耗费过多并非普通百姓能普遍使用,故在使用消毒方法时,使用75%的酒精的方法本人认为是值得推广用于检验科工作人员物品消毒。故在一般情况下,提倡可用轻微沾取酒精的棉球对手机进行经常消毒,也可轻喷酒精喷雾于双手,减少人体与细菌的感染,是对手机消毒的有效途径。但经过酒精消毒后的手机仍有一定量的细菌,故预防控制细菌滋生和传播比事后杀灭细菌更重要。

参考文献:

[1]许慧琼,王一梅,朱军生,等.武汉市基层疾控中心消毒相关检测能力现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12):1190-1192.

[2]李蓉,吴慧琴.疾控中心实验室的消毒管理[J].大众健康:理论版,2012(8):263-264.

[3]査红霞.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室洁净室检查方法的探讨[J].医药前沿,2013(6):290-291.

[4]张宏.疾控中心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研究[J].中外医疗,2011,30(3):173-173.

[5]刁璧.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探讨[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3(1):48-49.

[6]吕春燕.基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的常见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与探讨[J].医药卫生:文摘版,2017(1):113-113.

[7]刘宝黔.疾控中心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措施[J].饮食保健,2016,3(19).

[8]赵兰青.疾控中心实验室微生物盲样考核结果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34):41-42.

[9]包伟华,兰中伟.2009年宛城区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质控结果报告[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4):2724-2724.

[10]翁景清.疾控中心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探索[J].浙江预防医学,2010,22(9):87-88.

作者简介:

严谨(1981——),男,汉族,重庆渝北,主管检验师,大学本科,微生物,重庆市渝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