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分析

李静

李静

(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044000)

【摘要】目的:探析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4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西医疗法,观察组在接受西医治疗的同时配合采用中医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90.48%)与对照组(65.22%)相比明显较高,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4-0236-02

病毒性心肌炎主要是指因病毒感染导致心肌发生炎症病变,典型表现为心慌胸痛、身体虚肿、头晕胸闷以及呼吸困难,病情严重者可发展为心力衰竭或者心源性休克。青壮年为此病的多发人群,起病迅速、病情变化快,而且容易复发,部分危重患者可于短时间内出现死亡,对患者生存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目前,临床中对于此病治疗尚无特异疗法,因此,积极寻找病毒性心肌炎的有效治疗方法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院对2013年2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44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44例,分为两组。观察组21例,男性12例,年龄在27~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23±2.87)岁,病程为5~21d,平均病程为(11.39±2.51)d;女性9例,年龄在24~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48±2.92)岁,病程为6~24d,平均病程为(13.27±2.04)d。对照组23例,男性13例,年龄在24~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18±2.56)岁,病程为6~23d,平均病程为(14.73±2.98)d;女性10例,年龄在23~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39±2.76)岁,病程为4~21d,平均病程为(12.33±2.59)d。患者均有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的表现,活动后症状尤甚,11例患者存在心功不全,2例患者存在心源性休克。采用X线检查提示,患者心脏均发生程度不同的增大。实验室检查:31例AST增高,38例HBDH增高,27例CK增高,26例CK-MB增高。心电图:44例ST-T改变,37例窦性心动过速,13例室性早搏,14例房性早搏。两组患者病程、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心电图检查等方面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如下。保证卧床休息,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采用国药准字H41023268,郑州卓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病毒唑给予常规治疗,12mg/kg,1次/d,静点,持续用药2周;加用国药准字H20055180,海南灵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注射用果糖二磷酸钠静脉滴注,12mg/kg,1次/d,持续用药3周;同时,维生素C、三磷酸腺苷与辅酶A等营养心肌的药物配合应用治疗,持续用药2周。若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心律不齐或者心源性休克,及时给予对症治疗;若患者出现感染,采用相应的抗生素给予抗感染,感染同时伴有心律失常的患者可采用乙胺碘呋酮口服治疗或者其他的有效治疗药物。观察组在接受西医治疗的同时配合采用中医疗法,方法如下。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400mg的肌苷、5.0g的维生素C、100u的辅酶A,混合浓度为15%的葡萄糖溶液300ml静脉滴注治疗,1天1次,持续用药2周;同时采用10~60ml的参麦注射液与150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1天1次,持续用药2周;加用具有益气养阴以及清热解毒功效的太子黄连汤辅助治疗,基本方剂如下:太子参20g、连翘15g、麦冬15g、黄连15g、茯苓15g、苦参15g、板蓝根15g、生黄芪25g、丹参25g、五味子10g甘草1g。若患者心阴虚损,在基本方剂的基础上加用紫石英15g与沙参15g;若患者阴阳两虚,加用人参2g;若患者胸闷,加用郁金;若患者持续低热,加用柴胡;若患者感觉心前区存在刺痛,加用三七。以水煎服,分两次煎煮,取400ml的浓汁,1天1剂,分为早晚两次口服[1]。

1.3疗效标准显效:患者自觉症状以及临床体征全部消失,采用心电图进行检查,结果正常;好转:患者自觉症状以及临床体征基本改善,采用心电图进行检查,结果提示ST-T改变仍未完全恢复;无效:患者自觉症状以及临床体征无任何改善甚至进一步加重。

1.4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一短时间的治疗,两组患者病情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显效16例(76.19%),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显效10例(43.48%),总有效率为65.22%,见表1。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组别n显效好转有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2116/76.193/14.292/9.5290.48

对照组2310/43.485/21.748/34.7865.22

3讨论

西医认为,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病毒侵袭患者心肌导致,通常要求患者保持卧床休息,尽量使心脏负担减轻,并给予相应药物综合治疗,以改善患者的心肌代谢,然而此种治疗方法不具特异性,临床疗效不甚理想。中医认为,此病属于“胸痹”“心悸”范畴,外感六淫,病毒直接入侵心肌导致病症发生。气阴两虚为患者虚症,邪毒内陷为实症,因此,益气养阴并且清热解毒为此病治疗关键。本研究中采用参麦注射液可发挥益气固脱的作用,同时配合应用肌苷等营养心肌药物,具有补心复脉的功效。太极黄连汤方剂中,太子参益气养阴的同时生津作用明显;黄连可以清热解毒,而且清心火效果良好,两种药物同为君药;麦冬养阴生津,可以清心除烦;黄芪能够补气升阳,利水消肿,而且益气固表的功效显著,可以有效防止患者发生再次感染或者心衰;苦参清热燥湿,配伍黄连可以增强清心泻火作用;葛根、板蓝根以及连翘滋阴生津,清热解毒功效明显;丹参养血活血;五味子与茯苓敛心安神;甘草可以调和诸药,诸药联用可以使热毒得清,补足心气,安定心神,缓解患者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发作[2]。本研究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仅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说明病毒性心肌炎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确切,本研究结果也与董建临[3]等基本一致。综上所述,病毒性心肌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利于临床疗效的发挥,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利生.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40例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08(06):15-20.

[2]孙长华,索龙.中西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8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2(16):221-222.

[3]董建临.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8):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