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土保持监测基本方法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关于水土保持监测基本方法的思考

李庆芳

李庆芳

广东河海工程咨询有限公司510600

摘要:本人自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水土保持监测的工作,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有着较深的认识。本文主要论述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和水土保持监测方法等内容,以下内容旨在与大家一起探究学习共同进步。

关键词:水土保持;监测方法;意义

水土保持监测指以从保护水土资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出发,运用了多种手段和方法,对水土流失的成因、强度、数量、影响范围、危害及其防治成效等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是防治水土流失的基础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均规定,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对全国水土流失动态进行监测预报,并予以公告。

虽然水土保持监测机构成立的历史不长,但是国家组织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就已经开始较快发展。在这一时期以来,水土流失的观测手段和设备有一定的改善,新的观测试验站点陆续投入运行,地面观测在全国不同侵蚀类型区相继展开,同时,随着遥感技术的普及,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的研究开始出现。目前我国水土保持监测队伍不断壮大,监测技术不断提高,监测成果不断积累,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和地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一、水土保持监测的基本概念

水土保持监测是指对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危害及水土保持效益进行长期的调查、观测和分析工作。通过水土保持监测,摸清水土流失类型、强度与分布特征、危害及其影响情况、发生发展规律、动态变化趋势,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宏观决策以及科学、合理、系统地布设水土保持各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对于信息采集与处理的深度,水土保持监测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水土保持监测,仅是指水土保持信息采集。这种监测经常是就某个监测点而言的,只是强调用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方法收集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信息。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与水土保持试验观测基本上相同。而广义的水土保持监测是对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信息进行全面的采集和处理过程,包括信息传输、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服务及其相关的应用系统,也包括这些信息采集一传输一处理一分发等的站网和计算机网络系统。这种理解经常是基于网络环境的,包括监测网络和信息传输网络。根据这种理解,监测和评价其实是一体化的。

二、线形工程特点

(1)空间跨度大,穿越类型多。在空间分布上,线形项目从几十到几千公里不等,可以跨多个省和多个水土流失类型区。

(2)线形分布。相对点状、面状分布的建设项目,线形开发建设项目一般呈线形分布,其水土流失区也呈连续或不连续分布的线形区域。

(3)治理措施多样。在不同的水土流失类型区,措施类型和配置模式各不相同。所以,较其它建设项目和流域治理工程,线形项目的水土保持措施配置要复杂得多。

三、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与意义

水土保持监测的主要目标是,逐步的认识理解水土流失过程的本质特征及其与影响因子的关系,为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并且以公告形式为社会公众提供关于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的基本信息;具体目标是为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和水土流失预报模型开发提供数据支持。水土保持监测的服务对象包括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者、水土保持规划设计者和水土保持决策者。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为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水土保持规划和水土流失模型开发提供基础数据:第一,监测是水土保持规划和效益评价的基础,如果没有系统的监测,则不能准确、全面、及时地提出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现状的数据,规划和效益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将大打折扣,水土保持方案将缺乏可操作性和科学性,进而影响国家宏观决策效率和质量;第二,只有通过监测,才可以根据水土流失、社会经济等的最新变化,对水土保持规划做出适时的战术性调整,增强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效性、主动性、针对性,增强水土保持管理和决策的透明度,提高可信度;第三,监测数据是水土流失模型开发的基础。

(2)支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提高水土保持科技含量,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对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和治理、分析评价、规划设计、决策管理等方法和途径进行改造和提升,将有助于全面提高水土保持规划、监督、科研示范、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有效解决当前相对于落后的信息获取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传统水保向现代水保的转变。

(3)落实和体现水土保持执法,提高水土保持宏观决策水平,满足和有效服务社会: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开展水土流失监测和预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和《水土保持监测资格证书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文件的规定,也是各级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履行的职能。通过科学、高效的监测,获取水土保持基础数据,可为国家提供科学、实时、有效的流域或区域水土流失、监督执法、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等动态信息。对于提高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宏观决策与监控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健康发展,遏制新的人为水土流失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四、水土保持监测方法

(1)监测信息管理技术

我国未来的水土保持监测将基于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开展网络化的综合监测。在全国监测网络中,宏观和微观的数据将根据不同的权限进行管理和共享。届时全国数百个监测点将为各级监测机构提供更加完整和全面的数据。新的信息网络专业管理系统,将把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基础数据的传输、采集、交换和处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2)调查技术

抽样调查、询问调查、典型调查等和地面观测一样,也属于常规监测方法。但相对遥感监测技术和地面监测而言,水土保持监测的调查技术还不够成熟。尤其是询问调查、典型调查和地面观测技术差异很大,所使用的技术需要考虑较多的社会经济和人文因素,调查技术对调查成果可能产生很大影响,进而影响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评价,但是目前相关研究却甚少。著名国际水土保持技术合作组织—世界水土保持方法和技术纵揽设计了一系列水土保持技术调查表,以标准化的方式提供了评价世界各地水土保持技术的依据,值得我国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典型调查参考。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设计标准化的调查技术还是需要充分考虑水土流失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区域差异。

(3)自动化地面观测

目前我国水土保持监测机构拥有100多个地面观测、实验站和超过6000名技术人员,但是地面监测点的密度相对于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37%的中国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目前我们的地面监测设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此外,对开发建设项目进行全面、及时的跟踪监测还是比较困难。扩大地面监测点的覆盖面,增加监测频次和监测内容是我们的长期目标。所以发展自动化的地面观测手段将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

当前地面观测的效率瓶颈包括分析、取样、数字化观测结果生成和地表量测等环节。这些环节涉及的泥沙、径流、土壤取样技术,泥沙样品分析技术,滑坡和泥石流监测技术。目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跟踪测量等技术的自动化程度都有所提高,但大多存在经济性和可靠性不高的问题。这些技术也是监测部门普遍关心的领域,自动化地面观测相关技术的发展,不仅仅需要提高数据精度和监测效率,还需要考虑在人工成本日益上升的背景下提高监测经济性的设计。自动化地面观测技术中比较薄弱的领域包括风蚀监测、沟道侵蚀监测等,取样、样地和小区布设的设计等问题也是在提高自动化程度中需要改进的。

五、结束语

加强水土保持监测系统中基层观测点网的建设。现有水土保持监测系统中,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机构和数据管理体系,今后应重视基层观测点网及其基础没施建设,包括人才培养,将基层观测站的工作变成一个有运行经费保障的业务运行系统。

参考文献:

[1]郭索彦,李智广.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10-15.

[2]范瑞瑜,王小平,穆天亮等.山西省水土流失定位观测研究的回顾与建议[J].中国水土保持,2004(9):25-27.

[24]许国华.罗德民与中国的水土保持事业[J].中国水土保持,1984(3):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