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开放式学习之我见

/ 1

初中文言文开放式学习之我见

时静

时静甘肃省清水县秦亭中学(741400)

一、预习。

我认为,古文开放式教学的第一要义是预习。目的是扫除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和基本内容。预习是学生直接接触课文的开始,要重点围绕三方面进行:第一,找出生字、通假字,并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弄清字音、字形、字义。第二,参照注释,把文中有碍于“了解内容”的多义词、活用词、古今异义词、虚词找出来,体会它的含义和用法。最后,把文中不理解的句子画出,以便向老师请教。通过预习,学生便能够很好地把握文言文的大体内容,为教师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自导。

导言一般说来,是教师在讲授课文之前,围绕课文所进行的,用以引入新课、对学生说些有启发引导作用的话。针对初中文言文的开放式教学,我认为应将导言的权力下放给学生,如解题和析题,让学生自己利用工具书或课外资料,对有些文章的题目进行分析,准确地解题,可使尽快地“入文”“上路”。对有些文章的题目,教师可以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作些必要的解释,如《陋室铭》的“铭”,《醉翁亭记》的“记”,《师说》的“说”等,都应作些明确的解释。对于作者和背景,对作者的介绍,对那些写战争或重大事件的记叙文、议论文,教师应让学生主动参与,介绍一下当时的形势和写作背景;对那些节选的文章,应紧扣节选部分的中心介绍,窃以为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学前“细读”。

它是指入课之后学生对课文逐字逐句的细读。这是在师生共同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和基本内容。读,这一环节,要突出一个“细”字,着眼一个“实”字,力求理解字词,读懂句意,明了中心。在读的基础上成诵。?

四为译。

即翻译,它是对学生在“读”中获得的文言基础知识,训练和检查学生“读”的效果的手段。译的方法很多,可以是指译,也可以是点译,也可以是全段或全文的翻译。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通过讲解,讨论师生互评的方式来完成这个步骤。

五为练。

它是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要手段,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指读,即指叫学生读课文,或读片断,或读全篇,主要是检查学生读得是否流畅,是否有破读的现象。第二,面提,学生在阅读时,查工具书,对照注释,还不能理解的语句,当面向老师提出,以求获得彻底解决。第三,译句。学生理解了文意之后,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实际,挑选一些能体现文章主要思想内容的重点语句和句式,让学生进行对译练习,学生译得不准确的,教师给予必要订正。练,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练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有准备。学生在阅读中会出现什么情况,会提出哪些问题,哪些语句翻译起来有困难,教师都要有个清醒的估计,做到心中有数。二要有计划,成系统,突出重点。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用系统的知识武装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不能用支离破碎、杂乱无章的知识去充塞学生的头脑。?

六、整体把握与提高。

就像我们平时对学生进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教师应设计一些自学思考题,让学生在弄通课文,学会翻译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内容能够整体把握。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进行的必要的分析,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分析的方法要因文而异,一般说来,对那些属于议论性的文章,可按照论述的逻辑顺序进行分析,要分析论点,特别是中心论点。属于记叙性的文章,可按照叙述的时间先后或空间变换进行分析,一般要重点分析人物和事件。对文学作品,或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来进行分析,或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之后,便可进一步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择要概括文章的写作特点。对文章进行分析,一定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论,一定要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对于文章的分析,教师可以通过议论的方式,结合板书来完成,这样可以做到条理性强,做到纲举目张。?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华,值得借鉴通过学习课文。因此课文的思想观点、课文的启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式的分析是重要的,当然发与课文中不可避免的消极因素,对其进行批判也是必要的。这样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批判能力。这个步骤主要安排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即兴演讲,可以是课后心得,写读后感,也可以上成课堂辩论的形式……做到古为今用,言之成理即可。当然,课文内容的艰深之处应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力所能及的可采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的方式进行。?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于古文的语感,以上各种手段的运用,不外乎是对学生进行积累训练以及巩固。古文的教学,学生的读是关键,背是手段,因此,让学生背诵学过的文言文,让学生多看一些文言书籍,多积累,才有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