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1-21
/ 2

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

蔡昌彤

蔡昌彤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

【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既有优点,又存在弊端,正是由于计划经济的优点适合我国当时的国情,所以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关键词】计划经济体制利弊成就

【中图分类号】F1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09)11-0050-02

我国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1953年,中国从不发达的市场经济或准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过渡,1956年全面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一、计划经济的利弊

经济体制可以分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两种经济体制都各有利弊。计划经济的利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划经济的优点

计划经济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经济总量水平经过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增长有了巨大的提高。统计资料表明,1952~1978年期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分别达到了7.9%、8.2%、6.0%。中国在以农业部门为经济主体的基础上,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并且具备了生产原子弹、氢弹的能力,国防力量大大增强。

2.计划经济的弊端

(1)抑制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计划经济的弊端主要表现为政府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使企业和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了劳动生产率,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例如,在80年代中期,计划经济隔断了沈阳马路两端企业30多年的往来。马路一端是沈阳冶炼厂,主产铜,而马路另一端是沈阳电缆厂,是用铜的大户。由于当时沈阳冶炼厂归冶金部管,沈阳电缆厂归机械部管,所以沈阳电缆厂用铜不能直接从马路另一端的沈阳冶炼厂购得,必须到几千里以外的南方购买,运费每斤需要400~500元,而沈阳电缆厂每年用铜17000吨,这样一年运费就要700多万元。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企业不能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安排生产,从而也就限制了企业和职工的发展。

(2)不能满足社会成员的多样性需求

要求个性化、多样化是人的内在要求,而且人的需求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一旦满足了某种需要,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这种变化是永无止境的,从而构成了人的活动的生生不息的动力。计划经济对于整齐划一的、一成不变的要求容易满足,而对于多样性的、不断变化的要求无法满足。在物质极度匮乏,面临饥饿和战争的现实威胁的情况下,人们能够接受整齐划一的安排,一旦脱离了死亡的边缘,绝大多数人就不仅会有改善衣食住行质量的要求,而且会对食物的口味、衣着款式及其他生活条件产生个人偏好。因此,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多样性需求。

(3)消灭了竞争,消灭了大多数人的工作动力

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生产的原材料由谁供应,生产多少产品,产品销售给谁,这些都是由国家事先规定好的,企业不用担心由于产品的实用性、质量等原因销售不出去,而面临倒闭。即使企业经营不好,国家也会要求银行给予大量的贷款来挽救。久而久之,企业就失去了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而劳动者的工作也是由国家定向分配的,工作的好坏没有与待遇直接挂钩,因而也就消灭了劳动者的工作动力。

二、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原因

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一五”计划期间,形成后一直延续至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社会方面的原因。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中国国情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之时,国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物质极为匮乏,私人资本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财政面临巨额赤字,并面临着现实的战争威胁,因此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奠定重工业、国防工业的基础,从而保证战争胜利、恢复生产、安定民心。如何使重工业获得加速发展所需要的经济资源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运用行政手段集中全国的经济资源,然后集中性地分配到重工业部门,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只有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2.苏联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决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后,世界上唯一可以借鉴经验的就是苏联。在1929~1932年期间爆发了席卷全世界的经济危机,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生产下降50%以上,经济倒退几十年。而此时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经济却蓬勃发展,仅用10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用100年时间走完的工业化道路,从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一经济模式又使苏联成功地经受了考验。50年代前半期,东欧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均远远超过了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成功经验,对一穷二白、迫切想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新中国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典范。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商品经济是相对的。首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决定了它与商品经济关系相对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是公有制,商品经济关系是与私有制联系在一起的。其次,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决定了它与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是相对立的。计划调节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而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是市场调节。最后,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是与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相对的。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实行的是产品经济的形式,社会生产和经济运行是由统一的计划来调节的。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经济关系、商品经济的形式、市场调节的运行机制是与生产社会化的性质不相符合的。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建立后,经济运行当然要按照计划调节规律来运行,在我国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自然成为合乎逻辑的选择。

三、我国采用计划经济取得的成就

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保证了国家重点建设

在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我国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开展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较为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物质基础

在实行计划经济的20余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同1949年相比,1978年国民收入中工业所占份额从12.6%上升到46.8%;农业份额由68.4%下降为35.4%;建筑业和运输业分别从0.3%、3.3%上升为4.1%、3.9%;商业则从15.4%下降为9.8%。1952~1980年工业投资累计达3599.19亿元,新增固定资产达273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80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4992亿元,比1952年的343.3亿元增长17.9倍。

3.增加了财政收入,抑制了通货膨胀

“一五”期间,全国物价基本稳定,国家财政除1956年有赤字外,其余每年都做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国家财政收入结构变化很大,1950年主要靠工商业和农业税收,占75%。1957年各项税收的比重下降为49.9%,国营企事业收入则上升为46.5%,其中工业企业收入上升为19.1%。从1952年到1976年期间,中国的钢产量从130万吨增长到2300万吨;煤从6600万吨增长到4.48亿吨;发电量由73亿度增加到1330亿度;原油由实际上等于零增加到8400万吨;化肥产量由20万吨增加到2800万吨;水泥产量由290万吨增加到4930万吨。

4.使广大劳动人民迅速摆脱了贫困状态

“一五”期间,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有所提高,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1/3,其中职工平均消费水平由148元提高到205元,提高38.5%,农民由62元提高到79元,提高27.4%。同期,我国投资新建了9454万平方米的职工住宅。到1976年末,机电工业企业职工年人均收入为756元,与1949年相比,人均增加251元。

综上所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逐步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符合历史和逻辑的选择,有其内在的客观必然性。事实证明这也是正确的抉择,虽然随着计划经济弊端的暴露,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我们仍然要肯定当时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取得的巨大成就。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试错是社会进步必须支付的学费。在任何时期,任何人和事物都要不断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1)

[2]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突破性发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5(1)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1)

[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2)

[5]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现代中国经济事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