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中的情境设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诗歌教学中的情境设置

薛飞

河南潢川县实验中学薛飞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和着诗人丰富而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大胆的联想、幻想,语言极其精炼且形象性强,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富于音乐美。诗歌教学必须根据上述特点,有的放矢。

情境设置即是诗歌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情境设置是指课堂上设置一个与诗作情感基调和谐一致的情境,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引导学生走进作品,把握诗作内容。简而言之,也就是设置一个促使学生优质理解诗歌的环境。在这一点上,传统教学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语文教学的需要,尤其与情境设置的要求大相径庭。利用电教手段加强视听效果,改善纯语言教学环境,冲破课堂教学的时空性,以音像的生动、可感性强化教学内容,势在必行。经初步尝试,拟三方面谈一谈利用电教手段设置情境的实施方法及初步效果。

一、以和谐音韵营造氛围,体验丰富情感

诗歌的抒情性极强。《毛诗序》在论及诗歌抒情言志的特点时写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说明诗歌与音乐、舞蹈一样都是人们心中的“情”、“志”的表现,都是由“情动”而引起的;而所谓“诗言志”,就是诗歌要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实践表明,诗歌的创作自始至终都伴随着诗人感情的激动而进行,是其强烈感情的产物。营造适合于诗作内容的情感氛围,体验诗作表现的情感美是诗歌情境教学的第一要务。

常规诗歌教学中,感情充沛、激情洋溢的范读能起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初步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的作用。然而,施教者往往因范读语音语调缺陷,或因本身对诗歌内容把握的深度不够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加之学生阅历较浅,情感不丰,示范效果微乎其微,有时只能起引导学生熟悉诗文内容的作用。配上与诗作节奏、音韵、情感和谐一致的背景音乐吟哦咏叹,效果则迥然不同。

以赏析《卖炭翁》为例。课前,我精心挑选,采用二胡协奏曲《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此曲描绘了月映清泉的优美景色,以咏叹作者一生坎坷的命运为主题。曲调低沉抑郁,哀婉凄苦,如泣如诉。学生闭上眼睛,静静感受。乐曲入场句先声夺人,扣人心弦,一下子揪住每一位学生的心。定下了这样的感情基调,学生自然随乐曲进入特定的情感氛围,为深入理解卖炭翁的悲苦命运奠定了良好基础。范读结束时。学生都能用“苦”字概括其悲惨的命运。赏析将至结束,再次用背景音乐为学生配乐朗诵,乐曲之音韵、情感与诗作之韵律情感完全妙合于一,彼此不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对诗作情感的体验借助音乐营造的氛围达到了饱和点。

可以说,利用录音设备进行教学是可供使用的最简单易行的现代教学手段。它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变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同时借助音乐的生动、可感性,给学生一种更直接的感受,以其特有的感染力营造出强烈的情感氛围,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作所要表现的强烈丰富的情感。

当然,配合范读的背景音乐须精心挑选,其基调须与诗作感情色彩保持一致。例如:《渭城曲》配以古筝《阳关三叠》,同为清新明快;《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配以《昭君出塞》,同为激越昂扬;《春夜喜雨》配以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亚》,同为欢快明丽;《杜少府之任蜀州》配以小提琴曲《思乡曲》,同为缠绵悠长。如此等等,均能对情境设置取得较明显的效果。而节奏、韵律与诗作不相吻合的背景音乐,非但不能配合情境的设置,反而会破坏学生对其总体情感的把握,效果适得其反,这是情境设置所必须坚决摒弃的。

二、以逼真画面增强直观,感悟鲜明主题

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不仅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更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集中概括。一般地讲,诗人总是选取生活中最有特征、最典型的事物,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浓缩后,集中概括在这些事物之中,通过描写这典型事物的形象特征,表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和更具普遍性的思想意义。

仍以《卖炭翁》为例。该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的元和初年。当时地方军阀割据,藩镇与中央政府连年内战。统治阶级为了筹措大量军费,竭力向民间掠取钱财,皇帝派人到市上去强购物品,付钱甚少,或竟不付,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自居易有感于这一弊政,通过叙述一个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被掠夺的经过,揭露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表达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如此深刻的主题,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许能了解个大概,但效果不佳,印象不深。借助画面提供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真实可感的实物图像,能再现诗作场景、人物及隐含于其中的动态,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准确表达的机会;能有效地把人类第一信号系统所反映的实物和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直接联系起来,将繁琐的精细分析转化为直观的画面形象,通过画面丰富的内容传达意象,使学生借助画面驰骋于作品之中,从而准确理解作品主题。

三、以视听效果开启想象,领略和谐意境

真正优秀的诗歌不仅有丰富的思想感情,深广的社会内容,更特具一种耐人寻味,引人遐思的东西,这就是意境,是诗歌创作中通过想象和联想,突破时空界限,能最大限度地将诗人的心灵感受和丰富情感表现出来,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为言传。对于这样一种深邃高妙的艺术境界,面对还不能独自进行艺术感受、评判、鉴赏的学生,仅靠单一的语言刺激,听觉效果或是纯粹的画面效应,远不能收到诗歌教学情境设置的最佳效果,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音画同步进行,更益于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随着现代社会对用人质量的不断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较之传统教学手段的优越性日益明显。作为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新课题,电教手段运用及作用还有待在实践中潜心研究,不断探索,为语文教学改革发挥其真正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这块阵地上显示其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