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市场如何与国际市场接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17
/ 2

我国建筑市场如何与国际市场接轨

杨正锋

浙江中天智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15

摘要: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独立的、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世界发达国家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机构、设计部门、建筑公司、国家建筑管理监督部门、建筑科研与教育部门有效地综合在建筑业整体内。确定建筑业由“勘察设计业”、“建筑安装业”、“建筑工程管理、监督及咨询业”组成。经过调整,我国建筑业的概念与国际建筑业的内涵基本相同。任何国家的建筑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担负着推动社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以及提供物资技术基础的重要任务。所谓建筑业与国际接轨就是与国际惯例即国际惯用的、较成熟的做法接轨,或建筑工程项目的开发、建设和管理按国际惯例运作与实施。

关键词:建筑市场;国际市场;接轨

一、建筑业的发展历史

我国建筑业始终走在改革的前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建筑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最初的责任承包到现在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建筑体制改革历经了项目经理负责制、推行项目法施工、明确企业经营自主权、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等几个主要阶段,这不仅使建筑业本身逐步构建出现代企业的框架,如一大批大中型建筑企业走上了集团化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了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专业和劳务分包企业三个层次协同发展的结掏等,同时建筑业本身的改革也给其他行业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宏观管理进一步规范。

在看到我国建筑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毋需讳善,我国建筑业的管理体制等还存在不少弊端,还远没有与国际惯例接轨,远不能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一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实行完全意义的业主负责制和项目法人制。通常的做法是一个单位要建一个项目(一栋楼秀,一座厂房或一座构筑物),在立项后(有的是在设计完成后)开始抽调人员,组建基建办(科、处),选择施工单位,完成建设任务后,基建办(科、处)即行解散,人员重新安排工作。这种做法,使得我国大部分建设单位从事项目管理的人员总体上经常处在流动变化之中,很多项目管理班子是一次性的,因此很难提高专业管理水平,并且有的建设单位由于没有专业管理人员,又要上项目,不得不临时从不相关的部门抽调不相关的人员来管理基建项目,这些人在建设单位的项目管理之前基本上不懂项目管理,而仅是凭着业主的优势地位来对承包商和建设项目进行管理的。目前建筑市场的混乱甚至于一些滑极现象,不能不说与这种体制有关。

二是目前建筑业体制改革明显滞后。虽然我国建筑业在前期改革进程中多数时间是领先的,但在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中却明显滞后于其他行业。据统计,我国目前经济市场化程度已达65%,在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的市场化程度已高达80%左右,而我国建筑业内部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市场化程度远远低于其他行业。如在现代企业改制中,一般改组成国有资本和组织职工持睃会出资组成有限责任公司,但职工持股会的法律地位不明确,于是大家一哄而上搞国有独资,这就容易走入‘翻牌’的误区。通过现代企业触度改革已达到优化资产配置搞活建筑业的目的就会破灭,更谈不上与国际惯例接轨。

三是我国设计单位不能适应建筑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现有的设计单位多为综合性36问题探讨设计单位,包含着建筑、结构、机电等多专业工种,大都组织庞大,少则上百人,多则上千人,这些设计单位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以设计为龙头的总承包体制。另一方面又缺乏中小型的专业化的设计师事务所,如建筑师、结构工程肺、机电工程师事务所等。这种设计行业的两难现象对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四是监理市场不规范.监理人员素质不高。目前实行监理的工程按投资额计算仅占50%左右,但往往局限于对施工质量的监控,对于投资、进度等方面参与不够。

五是政府职能定位不明确,企业负担加重。这也是国有企业共同存在的难点。

二、国际建筑市场的惯例和发展格局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的大部分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已成为世界大市场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各国进行世界范围投标竞争的施工企业日益增多,因此,无论你承认与否,客观上越来越多的国外竞争者正在渐渐深人到我国的各个经济领域,建筑业也不例外。由此可见,中国对世界各国的投资商和承包商都有很大的吸引力。

三、我国建筑业的差距

1.经营方式的差距

根据美国工程新闻纪要(ENR)最新统计,在225家国际最大的承包商中,中国有26家(1996年为27家),1997年这26家承包商共完成国外营业额40.8亿美元,比1996年的40.61亿美元略多一些,约占整个营业总额1102亿美元的3.7%(1996年为3.2%)。整个中国承包商的国外营业总额,尚不及全球225家大承包商排在前4位的一个公司的年国外营业总额,英国克瓦纳集团(ThekvaemerGroup)为76.05亿美元、美国Bechtel集团公司为63.47亿美元。根据ENR的统计资料,从行业分布来看,我国承包商大多主要集中在一般房屋建筑、交通等传统项目上。只有少数在机械、电力等领域有些项目。

2.管理机制的差距

我国国内有些重大工程项目,如公路、桥梁等的质量问题,表面上是施工质量问题,但质量的背后,主要存在管理上的失误,有的是项目招标流于形成,层层转包;有的是建筑监理有名无实。对于很多大型国际工程,如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京、津、塘高速公路等,采用了FIDIC条款(红皮书)第三版,依据工程合同对项目实施严格管理,在建设周期、工程质量等方面均收到理想效果。

四、与国际接轨的对策

1.落实和完善项目法人负责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项目业主一般是有关各级政府部门,投资主体是国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建筑业的发展,国家决定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项目法人负责制是实行招标投标制、建设项目监理制等法规的关键。因此,必须使项目法人单位负责人懂得推行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会不用行政手段而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学会不是由甲方而是聘用和依靠咨询公司和监理公司来管理项目,学会不是按领导者意志而是按工程合同来管理项目。随着项目法人负责制的实施,我国必然会有一批咨询公司能全部承担业主要求的各项服务。

2.发展我国的工程咨询业

以国际惯例为先导,培育建筑业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中介机构,逐步发展若干按国际惯例运作的工程建设咨询公司和监理公司。我国有10000多家设计院,仅甲级设计院就有1000多家。我国的设计院目前大多还是以本行业的设计为主,现有的设计院体制仍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因为咨询公司不但要承担技术任务,也要能承担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编制各类管理文件,拥有一批咨询管理专家。只有以咨询业为龙头,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项目管理水平,拿到较多的工程总承包项目。

3.改变管理模式向国际惯例靠拢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由建设方或建设指挥部统筹进行,建设结束后,指挥部即解散,无法系统总结项目管理的经验。国外的项目管理工作由专业人士(工程师)进行,经过一百余年的实践,已系统总结出科学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以工程师为核心的项目管理模式,对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理,体现了高智能服务这一宗旨。完全达到这一点,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应积极探索,向这个方向努力。对于国际工程,不论是否适应,都必须无条件按国际惯例运作,否则,只能被排除在外。

总之,随着世界建筑市场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只有抓住机会,迎接挑战,加速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才能在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建筑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