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口腔修复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2-12
/ 1

老年口腔修复临床分析

吕银鹏

吕银鹏(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161005)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口腔修复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经验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口腔科修复治疗的老年患者1例,就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8例患者中63例需修复活动义齿,患者平均缺失8.3颗,35例需修复固定义齿。22.4%患者颌骨间咬合接触欠佳,23.5%患者修复时需抬高或重建咬合,21.4%患者修复前主诉食物嵌塞。结论:老年口腔修复治疗的主要方法是修复活动义齿,抬高或重建及防治食物嵌塞、牙周疾病是口腔修复的关键。

【关键词】老年口腔;修复;牙体缺损;牙列缺失;分析;义齿修复【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4-0017-01

口腔疾病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大疾病,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意口腔卫生问题,据临床调查,大多数老年人都患有一定程度的口腔问题,如牙列缺损或缺失等,这不仅会影响咀嚼饮食功能,还会给老年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的负面压力。老年人牙齿和牙列缺损或缺失会导致患者对咀嚼、消化和讲话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了解口腔修复患者的牙体和牙列的缺失或者缺损的临床特点和修复状况,对今后临床上治疗水平和口腔保健工作均具有一定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入选98例患者均为2013年10月~2014年9月在本院口腔科就诊的老年患者,其中,男54例,女44例;年龄64~79岁,平均68.4岁;其中,牙齿颌面重度磨损49例,牙齿缺失58例,龋齿47例,牙周病39例,牙齿松动32例,牙髓病22例,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口腔问题者24例。

1.2方法认真观察患者的性别年龄、牙齿的缺陷和不足、食物嵌塞、牙齿下颌关节等,然后进行认真的口腔检查和治疗,包括拍摄全口或局部牙片,并对症治疗,如牙齿松动拔除,龋病、牙髓病、牙龈萎缩、牙周病治疗,根据残冠、残根情况对残根残冠拔除或治疗等。根据患者患有口腔疾病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统计活动义齿和固定义齿修复以及食物嵌塞等情况,并对修复前后的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98例老年患者口腔卫生状况普遍不佳,其中牙齿松动患者82例(83.7%),牙齿缺失患者13例(13.30%),食物嵌塞患者46(45.9%)例;98例老年患者中牙病主要有:龋齿52例,牙髓病34例,牙周疾病79例。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合并患者36例。

对98例老年患者进行活动义齿修复69例(70.4%,其中全口义齿32例,上半口义齿例20,下半口义齿12例,赝复体5例),固定义齿修复39例(39.8%),共修复108个牙单位(男74个,女34个)。给予活动义齿修复的患者明显多于固定义齿修复的患者。进行口腔修复后,根据后期患者来诊情况调查,85例患者仍保持良好的口腔功能,有11例患者行再次治疗。

3结论老年口腔修复是根据牙齿的生物学和生理学原则结合老年人的实际口腔情况进行治疗,主要是为了延迟老年人的口腔衰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目前活动义齿修复是老年人口腔问题修复的主要途径,主要包括修复和修复后护理两方面。

本组患者的口腔检查结果显示,患者普遍存在口腔卫生状况不良的情况,牙周炎患者无定期洁治的习惯。余留牙的健康状况差,有31.6%的余留牙需要充填治疗、69.4%的余留牙有食物嵌塞症状、73.5%的余留牙有一个以上的Ⅰ~Ⅱ度松动、29.6%为Ⅲ度松动.修复条件差,修复前需要调牙合。重建、牙牙合曲线不良的矫正、防治牙间食物嵌塞及颞下颌关节病是老年口腔修复治疗的特点。修复应结合老年人的牙齿检查情况,制定不同的修复方案,如:固定义齿修复、人造牙冠、局部或全口义齿修复、种植义齿修复等。对老年患者采取何种修复方式要根据其全身情况、余留牙状况和经济条件而定。一般是首选固定义齿,若缺失牙齿过多或者游离端失牙,可选择局部义齿修复或者联合修复,若术者有并发症或不能接受固定义齿,则选择局部义齿修复,尽量保留余留牙。

4结束语老年人在生理、病理、心理等很多方面都具有特殊性,是一个需要更多关注的群体。要使老年人牙列缺损或缺失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口腔科医师不仅必须具备良好的系统知识与专业技能,而且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把握问题的关键。在整个修复过程中应注意做到全身与局部的相互兼顾、治疗与护理的相互配合及治病与防病的相互结合,不断改变老年人口腔疾病治疗条件,总结临床经验,为发展老年口腔医学事业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1]金爱萍.32例老年口腔修复患者的临床分析.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11):486-487.[2]张溪红.90例老年口腔修复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1,9(11):97-98.[3]赵鹏.602例老年患者口腔修复特点的探讨与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8):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