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5
/ 2

浅谈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刘国锋穆中礼

河钢集团矿业公司司家营北区分公司河北省唐山市063700

摘要: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设备管理是非常基础性的工作,其整体管理水平对企业的经营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在传统的设备管理中,人们将主要精力放在设备的使用阶段,忽视了设备前期和后期的管理。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进步,设备的管理逐渐朝着全生命周期发展,这种全面的管理模式顺应了当前阶段社会发展的潮流,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组织和经济措施,延长设备的使用周期,实现综合管理效率的最大化。

关键词: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前言

长期以来,人们进行设备管理时主要集中在设备维护维修方面,这种管理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现代管理理念中,设备管理范围开始扩展,从前期规划、设计、制造到设备的选型、购买、运输、安装,再到正常使用、维护、报废等,我们将设备管理的整个过程称为全生命周期,管理涵盖了设备的各个流程和环节。笔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对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进行探讨,希望对业内人士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设备的前期管理

1.1设备采购

在进行设备采购阶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采购申请。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新设备才能满足业务需求。拥有新业务和工作内容后,要对当前设备的适用情况进行评估,对生产经营所需的设备进行考察,对其名称、技术参数等有一定的了解,设备采购要满足国家规范和行业标准。在对设备采购信息有一定了解后,通过完善相应的技术信息和数据,提交采购申请。二是设备供应商选择。一般而言,在选择设备供应商时,厂家数量不宜太多,也不能天少,通常控制在3到5家左右,通过收集供应商的基本信息,比如品牌、质量、价格、寿命、规模、地址、联系方式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对比,综合考虑供应商的基本信息。联系供应商,对设备进行现场考察,实操运行演示,最后选择适当的供应商。三是合同拟定与采购。在选择供应商后,要按照企业规范拟定相应的采购合同,合同内容包括型号、硬件配置、零部件、精度、价格、维修方式、售后服务等内容,合同的签订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确定无误后可以正式采购。

1.2安装调试与设备验收

由于运输阶段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在设备进厂后,技术人员要及时进行验收,检查设备的包装、外观有无破损、配件数量、产品合格证、软件和硬件配置、操作规范等。在确保设备没有问题后开始安装调试工作,对其进行状态及功能验收。验收完毕,落实书面验收报告,形成“设备验收记录表”。对于精度影响生产或项目结果的新到设备,尤其是国家强制检定的设备,公司应安排对其进行外部检定或校准(强检设备只能检定)。其检定/校准证书与设备到厂后的验收合格记录一起作为验收标准。

2设备使用阶段的管理

2.1日常管理

在日常应用中,一是要强化设备的正常维护。经历长时间的运转后,技术人员需要对设备进行检查、清洁、紧固以及润滑等,在日常维护中工作人员要做好记录,逐步形成定时、定点、定量的工程流程,确保设备维护的规范化发展。二是加强设备点检。设备点检制度是以设备点检为中心的设备管理体制,也是TPM的基础,它可以有效地降低设备故障率,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设备的维护效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三是强化设备故障管理。设备故障管理工作是设备管理的基础工作,企业掌握设备状况的基本工具之一。对设备故障进行分析整理,不仅可以了解设备的状况,提出有效的改善对策,有助于维护人员综合水平的提高。四是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在新设备的使用中,由于在设备性能、技术参数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对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强化设备维护人员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训,为设备的使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2.2维修管理

作为设备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维修管理过程中可以采用“预防维修”、“事后维修”相结合的工作方式,这种维修管理可以在保证设备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同时降低因“过度维修”造成的费用过高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维修管理方式主要保障了设备的正常运行,并不能有效提升设备的综合性能。维护人员要加强设备问题的改进,对其运行参数、故障率等有全面的认识,提升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根本上提升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继而形成良性的维修管理系统。与此同时,要强化“全员维修”的理念,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坚持“谁的设备由谁管”,建立奖罚分明的维修管理制度,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有效提升设备维修的整体效果。

2.3档案管理

设备档案是包含设备一生的材料,一般包括设备前期与后期两部分。前期档案包括设备订购、随机供给和安装验收的材料,后期档案包括使用后各种管理与修理的材料。完整、系统的设备档案,有利于实现对设备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对档案中的设备资料技术参数的分析和比较,有利于确定设备故障发生的规律,便于排除故障和提报备品备件;加强设备运行状态和维修情况的跟踪,同时注重设备技术改造和更新,对于档案管理过程中设备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对比,总结设备管理的有利经验,为后续维护和使用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2.4诊断管理

在预防维修的基础上,设备诊断管理逐渐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在企业设备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管理方式可以对设备的运行状况有明确的把握,出现事故后可以自动记录和分析,并为维修人员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有助于提升设备的使用效果,从而更好地了解设备的综合性能,便于后续工作的改进。

3设备的后期管理

3.1封存管理

一般而言,企业的设备都处于长期运行状态,当然也存在使用周期短且必须的设备,这时可以采用短期租赁或者其它方式,减少设备的长期闲置。但是,随着企业生产规模和产品种类的多样化,仍会不可避免存在短期使用的设备,这不仅占用场地,同时也增加了设备的管理费用,可以采用设备封存的方式。其实设备封存并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不过是由于采取了正式的、集中的封存保管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设备的自然损耗,保护企业的固定资产。在设备封存期间,通常不对设备进行指标考核,同时也不进行提取折旧,减少了设备的大修基金。

3.2报废管理

当设备达到使用年限、淘汰或者因意外造成不可维修时,该设备不适合继续使用,这时要进行报废处理,可以将设备进行拍卖或者其它处理,这是设备管理的最终环节,工作人员要注重报废管理的最大化,同时完善报废管理流程,做好报废记录,形成数据,方便以后的管理和查阅。

结语

总而言之,在企业的管理中,设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主要从前期管理、使用阶段管理、后期管理三个方面来进行,技术人员要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内容,提升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实际效果,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坤,李彦启,胡煜.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刍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173-175.

[2]陈敬德,于海燕,刘小芳,等.基于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多部门协同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0):190-193.

[3]凌辉,黄凯,刘雪蕾,等.强化流程管理提高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9):291-295.

[4]周奇才,沈鹤鸿,刘星辰,等.大型机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17,15(4):318-323.

[5]付留鑫.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4(20):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