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管理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信息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管理探究

罗媛朱子龙

湖北省图书馆湖北武汉430071

摘要: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型的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服务模式已不再适用于当下,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图书馆管理模式,相关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引入互联网信息技术,创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完善图书管理制度,提高图书管理员自身的技术水平。本文通过对信息化公共图书馆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从不同角度探索了信息化对公共图书馆的影响,制定出有效的管理策略,以期实现公共图书馆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公共图书馆管理问题管理策略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面向社会各个年龄段和不同文化水平的读书学习的场所,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管理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图书管理方案,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水平。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国大多数公共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和水平都比较低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图书的阅读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对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模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所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相关人员应引进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图书平台,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进而促进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一、信息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管理的重要性

在信息化背景下,图书馆的查、借、阅的效率越来越低,已经远远无法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旧式的图书管理模式逐渐被淘汰。而公共图书馆应该结合社会和读者的需求,制定更有效的服务管理方法,促进图书馆向信息化服务管理模式的转型。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通过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网络查阅和人工交流解决读者的困惑,这样能够有效地节约读者和管理人员的时间,为读者带来了便捷的同时,也缓解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以便图书管理员为读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此外,虽然有些公共图书馆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但由于管理人员自身技术水平的欠缺,使得信息化管理平台发挥不了其真正的作用,严重影响着图书馆的正常运行,所以要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以便更好的操作平台,为更多人提供读书服务。

二、信息化对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影响

2.1对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影响

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尤为突出,它可以更好的服务读者,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而人工查询借阅的服务模式效率低、服务对象有限、工作人员压力大、严重浪费读者的时间,这种模式制约着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已不再适用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种问题,促进图书馆朝着读者和社会的需求不断发展。

2.2对图书馆管理方式的影响

传统型的人工服务图书馆管理方式比较落后,而互联网信息化与图书馆管理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可以大大提升管理效率,通过计算机来管理图书借阅和统计图书剩余量配合科学的管理方法,以提升图书馆管理服务能力。除此之外,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图书馆的服务也表露出个性化、多样化、人性化的特点,使图书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

2.3对图书馆管理理念的影响

图书馆管理理念直接影响着读者的阅读效率,所以为了提升图书管理的质量,相关人员清晰地意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改变固有的管理模式,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管理当中,构建网络图书平台,以实现为不同的社会读者提供完善的图书服务,让读者学习到更多的文化知识。

三、实现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方法

3.1加大图书馆信息化软硬件的投入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代公共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应对信息化管理硬件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并根据读者的阅读偏好对图书馆的藏书进行人性化编排、分区、整理、存储,同时完善图书馆管理系统,全面落实公共图书馆的各项工作,缓解读者与管理员之间借阅关系的紧张,降低公共图书馆的运营成本,保证图书馆的正常运营,并加强对图书馆环境的建设,为读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舒适的阅读空间。

3.2建立图书信息库和个性化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

公共图书馆面向的是社会各个阶段和不同知识水平的人群,所以图书馆要加强对读者的人性化服务管理,构建不同学科门类的图书信息库,方便读者根据自己的需求自助查询。同时还可以开展网络线上阅读平台,读者通过身份认证即可进入阅读,方便读者随时随地进行阅览。此外,读者还可以通过平台与管理员进行交流,一方面方便了读者的图书借阅,另一方面也方便平台进行数据统计,了解读者对图书的偏好,对此信息化平台还可以定期对不同阶段的人群进行图书推荐,增加图书阅读量和阅读人群,也方便读者了解热门图书和时事热点。

3.3完善科学的信息网络管理编制

图书的编排整理主要是针对书籍的目录进行分类和编号,方便读者进行查询,是公共图书馆运作的基础,在互联网信息化新时代的背景下,将图书信息与大数据进行整合,并形成数据库式的管理是图书馆发展趋势之一,实现了书籍的信息化管理。此外为了网络图书管理平台的正常运行,相关部门还要制定和完善平台管理制度,严格管理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图书管理员的工作,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3.4增强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随着公共图书馆对信息化软硬件的引入和数据平台的构建,图书管理人员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化管理知识,其自身的工作经验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要求,为了提升管理人员对信息数据化平台操控的熟练性,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公共图书馆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化平台专业化管理的培训,提升图书馆信息系统的服务能力,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公共图书馆要积极引入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大数据库图书管理系统和网络管理平台,提升图书馆服务管理水平,同时还要完善工作人员管理机制,为读者创造更好的图书馆阅读环境。

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应该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而提高图书管理水平,满足不同读者的多样化需求;还要定期对图书网络数据库进行更新,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和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邱晔.关于“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管理的思考[J].智库时代,2019(04):152+156

[2]蒋馨瑶.新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业务档案管理服务的创新[J].农家参谋,2018(24):262

[3]于永芝.新环境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管理运行创新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38(1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