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焕发课堂的活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2

感悟,焕发课堂的活力

卜秀群

卜秀群(贵港市港北区根竹中心小学广西贵港537100)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就以老师的分析来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骨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最质朴的东西、最精彩的亮点还是来源于——感悟。

【关键词】感悟;质疑;表演;诵读;体味;想象;体验;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就以老师的分析来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骨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最质朴的东西、最精彩的亮点还是来源于——感悟。

感悟,即感受领悟。“感悟”贵在“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用心思考、张口品读、亲身感受,终于悟知、悟情、悟理。“恍然大悟”、“涵咏品味,妙由心悟”是对感悟的形象描述。在课堂教学中提倡“感悟”而不是“灌输”,这不但体现了自主性、开放式、民主型的课堂教学新理念,更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个性。

那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呢?一般来说,要达到“感”并且“悟”的境界,必须通过整体的感知、感受、把握、体味、揣摩、领会,进而由“感”到“悟”。结合名家的经验再加上自己的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在“质疑问难”中感悟

朱熹认为:读书要有疑,从疑而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文教学如果能让学生由读而悟,并产生疑点,然后引导解决,可以使学生豁然开朗。

如五年级下册《桥》,一开课就开门见山:①读了课题,你想到了有关“桥”的哪些课文;②这篇课文仅用一个字“桥”做题目,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这又是一座怎样的桥呢?可以让学生展开,大胆猜测一下文意,然后再去读课文。

(这样从课题入手质疑,既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又有助于培养学生根据题目揣测课文内容的能力,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

感悟是一种个体的自觉自得行为。因此,感悟是不能告诉的,不能灌输的,不能复制的。感悟,有就有、无就无,所谓“如水在口,冷暖自知”。所以,阅读教学中,感悟特别强调自得自悟。

2.在“创设情境”中感悟

感悟需要积累的支撑。创设情境,就是在课的当下丰富学生的积累。这种积累,涉及新的信息、新的形象、新的情感、新的场面、新的情节、新的人物……有了这种崭新而鲜活的积累,学生的感悟就多了新的触点、新的接口、新的平台。

如我在执教《桥》这一课关于环境描写中,是这样设计——读中品文,感受洪灾:①同学们,让我们走进那个可怕的黎明。再读课文,分组画出关于洪水、村民、桥、老汉的描写,读一读,读出你的体会来吧。②这是一场()的洪水,一群()的村民,一座()的桥。③这究竟是一场怎样惊心动魄的洪灾呢?我们先来感受(播放录像)。

那就让我们一起合作读出此时的惊心动魄吧。

(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我借助山洪视频创设山洪暴发时惊心动魄的场面,在激情音乐中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入情入境地读,这样很快、很好地读出了洪灾)。

除了创设相应的情境,还可以运用画面、音乐等因素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使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这样的方式的确能强化学生的感受,切实地提高学生通过想象感知语言的能力。

3.在“动作表演”中感悟

许多时候,就词论词,就句论句,是很难有所感悟的,因为语言文字的内在的、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气脉等,事实上存在于语言文字前后左右的关系中。这时就得需要用上动作表演这种感悟方法了。

如著名特级老师于永正在上《梅兰芳学艺》一课指导同学们把“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着水中的鱼儿”这两句背下来,并特别强调要把“紧盯”和“注视”的意思通过动作表现出来。随后分别请两位小朋友上讲台读,他们在读“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和“注视水中的鱼儿”时均伴以“紧盯”和“注视”的神态和动作。读毕,教师又邀请一男同学上台进行师生比赛读,在背读中师生“注视”和“紧盯”的动作也都特别形象,后经民主评议,师生并列第一。最后同学们悟出了“紧盯”和“注视”就是眼神特别集中的意思,在解释这两个词语时不自觉地会作出“紧盯”和“注视”的神态。在这里,以读悟语(语言文字)和以读悟情(思想感情)有机融合在一起的,轻松自如地引导了学生的感悟,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在“潜心会文”中感悟

潜心涵泳,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感悟策略。潜心涵泳,就是面对语言文字,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加以揣摩、推敲、咀嚼,鉴赏玩索,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引导学生潜心涵泳,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尝、去琢磨,说得简单一些,就是让学生的脑子去活动。有时虽然不怎么能说得出来,但是感觉到了,体会到了,就是潜心涵泳。真正的感悟,其实都是来自学生的潜心涵泳。

《草船借箭》中,老师抓住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会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句话中的“笑”,让学生想象诸葛亮在笑谁,通过学生的潜心玩味,专心咀嚼下,开掘了生动而丰厚的内涵和意蕴——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诸葛亮的英雄本色。

5.在“诵读体味”中感悟

诵读体味是感悟的基本策略。诵读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

比较经典的就是全国小语名师支玉恒于1989年在成都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所上的《第一场雪》了。学习“雪大”这一段时,教师要求同学们用“读”来体现雪大的情境。当第一个同学读时语气比较平直、轻短,老师风趣地问同学们:“这是什么雪呀?”大家笑着说:“这是小雪。”于是再请一生读,读得稍好些,大家又笑道“这是‘中雪’”。又再请第三、第四位同学读,终于读出了“大雪”,教师又激励性地说道:“还有谁读得比他下的雪还要大的吗?”于是在同学们的品读中,“雪”下得更大了。由于有比较、有参照,当然就越读越好,“雪”也就越下越大了。

这样的比较性地“以读代讲”容易理解了词语的内涵,更好地读出句子的意境和情味,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感悟词句运用的精妙。

6.在“比较品评”中感悟

比较品评,是感悟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对词或句的品味揣摩,是培养学生感悟的主要方法。

如《丰碑》一课中,将军看到一位战士冻僵后十分生气,他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如把这段中“吼”字换成“喊”或者“说”再与原句作比较,细加品味和品读,就会发现原句表达了将军当时无比悲痛愤怒的感情,改动后感情的程度就减弱了。通过这样的比较和揣摩,学生就能进一步理解课文语句的意思和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力。

置换比较是品味词句的基本方法。上例“吼”与“喊”“说”的比较属于换词比较。此外,还可采用换位比较。如:①有风,它在动,无风,也像潮水一般的动。(《花潮》)②有风,它像潮水一般地动,无风,它也动。

通过换位比较,体会海棠花盛开时海潮般的盛景。无风时竟“潮水一般的动”,可以想象有风时的“花潮”该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啊!

7.在“激活想象”中感悟

文章皆非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话。语文教学以读为本,在教学有情有景的课文时,借助有感情的朗读,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课文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又能激活想象能力。

如《春雨的色彩》一文,“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感受课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和情感,凭借课文展开想象,并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春雨是紫色的。春雨落在紫玉兰花上,紫玉兰花紫了。”“春雨是彩色的,迎春花黄了,梨花白了,桃花红了,小草绿了。”更棒的孩子学着文章的形式写下了《春雨的体温》。春雨像天空中的珠帘,飘飘洒洒来到大世界,滴答滴答……

8.在“拓展资源”中感悟

学生的背景世界越广阔,对文本的感悟也就越深刻。资源的适度拓展,有助于学生的阅读感悟。

如在教学《桥》已经反复的引读,让学生的心间溢满对老汉的敬仰之情后,这样设计:

生活中,也总有无数个老汉这样的党员,在演绎着伟大的奇迹,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展示四川地震中谭千秋、张米亚、李林国、聂晓燕等感动人物图片,师在音乐中动情叙述他们感动事迹)下面的学生听得一片泪流。

(这样拓展事例,这样整合教学资源,丰满了人物形象,深化了课题主旨。)

做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冷静的思考,读懂语文,呼唤语文教学最质朴的东西,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上播撒语文的种子守住语文的根,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方法论》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

[2]《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黄亢美阅读教学要念好“三字经”[J]﹒小学语文教学通讯,2005(11):4-8.

[5]《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雷玲主编。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6]《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王崧舟著。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7.

收稿日期:2012-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