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任用困境的出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2

大学生村官任用困境的出路研究

林国峰

林国峰(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

摘要:从理论推断、现实需要和实践发展的角度看,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将是今后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一项必然选择。但是,当前我国对“大学生村官”问题还没有统一的制度设计,实践中只能参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缺少制度化、科学化的刚性规定和操作依据。本文对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建立标准农村工作选任机制

1建立标准、规范程序,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选任机制

“大学生村官”的选任,最根本的就是要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通过严肃、严格的选拔程序,杜绝以权谋私,拘私枉法,为人民选出真正优秀的大学生下基层服务,保证大学生参加选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中紧要的是要增强选拔过程的透明度,向民众公开选拔流程、经过及结果,要加强群众、媒体的监督,保障选拔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同时,选拔标准要合理化和科学化,不能带有歧视性要求。一是选聘高校毕业生时结合基层需求,由省委组织部统一分配选聘指标,由市县两级组织部门上报选聘方案,明确当年所需选聘人员的学历、专业等方面的要求,重点考虑农林水医类和企业类等当前农村需要的人才。二是对选聘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综合考察,市县两级组织部门参与,增加面试程序。思想素质过硬,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条件不是很优越的地方依然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为农村的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热。三是可以考虑安排有基层任职意向的大学生到农村实习,将实习表现作为选聘的一项重要参考内容,使选聘生提前熟悉农村工作,从中发现和培养基层党政人才。在“聘”方面,一是选聘生分配到村应遵循“因村选人,因人定村”原则,统筹考虑选聘生专业特长、任职村需要及个人意愿等因素。只有充分了解任职村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及选聘生本身的特点,才能更好的将合适的人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上,最大限度的发挥“大学生村官”的效能。二是鼓励选聘生回原籍农村工作。在聘任到村时,尽量将选聘生分配回原籍,以便选聘生尽快进入角色,减少管理和交通成本。从当地农村走出来的优秀青年,对家乡情况熟悉,语言沟通上也没问题,对如何发展家乡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回到家乡之后,他们便可以很快地进入角色,大显身手。同时,由于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家乡人,也容易扎根长久干下去,为家乡建设长期做贡献。三是选聘生安排应尽量专业对口。去年湖南省选拔的1416名“大学生村官”中,仅有3%的农学专业学生。在未来几年的选拔过程中,一定要加大比例。为什么一定要尽量选拔专业与农村工作紧密相连的“村官”?原因有二:一方面,能帮助所在村村民致富。另一方面,能赢得村民信任,打开工作局面。刚出学校的大学生对农村缺乏了解,把他们放到农村之后,一时之间肯定难以适从。如果本身对农村缺乏了解,同时大学期间又不是学的和农村相关联的专业。他们去到农村之后,会感到自己无所事事,很难融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学农学专业的学生,可以经常去到一些从事种植或养殖业的群众家里,给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将自己的所学知识传授给他们,帮助他们致富。一来二去,农民群众会对他产生好感,赢得了农民群众的信任,这便于“大学生村官”在村里更为顺利的开展工作。

2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着力提升大学生村官培训机制

强化培训,入岗适应。建立健全经常性培训制度,将“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大规模培训干部计划,统筹安排,并对教育培训情况实行学分管理,计入“大学生村官”成长档案。首先,大学生到村任职,直接和农民打交道,仅靠满腔热情是不够的。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对农村情况的深入了解,即使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很多也没有参加农村生产劳动的经历。他们在去到农村之后,面临新的环境和工作任务,既充满激情和向往,又有一种茫然不安的心理。思想认识上会存在着一些偏差,对农村政策法规和农村工作也知之甚少,因而抓好上岗培训是做好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的重要一环。积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大学生村官这种特殊职业,认清当村官的重要意义,教育他们转变思维方式。特别可以采取到先进村进行帆驻村培训,重点讲解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介绍本地新农村建设情况和乡风民俗,传授开展农村工作的基本方法,帮助他们掌握与农民打交道、做群众工作的本领。通过请“大学生村官”先进典型介绍体会、请乡村干部传授经验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培训不拘泥于形式,更可以发挥其他农校或者职业技术学校的作用。不断扩大培训的阵地,实行多样培训方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增强到村任职的信心,更快地进入工作角色。联系帮带,结对提高。采取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方法开展“4+1”结对帮带。下村后,各县市区联系乡镇的县级领导为责任培养联系人,乡镇党委书记为主要培养联系人,乡镇组织委员为直接培养联系人,所在村党组织书记为具体培养联系人。培养联系人负责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养,村党组织书记开展工作时把大学生村官带在身边,定期与之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工作情况,传授处理农村问题的基本方法。在安排任务时,应有的放矢,重要活动引导参加,应切实发挥以老带新、结对帮带作用,坚定他们扎根基层、服务农民、锤炼自我的信念。

实践锻炼,提升能力。首先,在做好岗前培训和岗位实时培训时,为帮助大学生村官拓宽视野,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还应有意识为他们搭建实践锻炼平台,让他们发挥知识技能和专业特长。如衡南县把所有大学生村官都聘为村团委书记,让他们发挥青年优势,加强与农村青年特别是与在外地就学或打工青年的联系,凝聚人心。衡山县、南岳区为做好迎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准备工作,安排大学生村官参与资料准备、信息采集、宣传栏制作等工作,既锻炼了他们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又较好地确保了工作任务的完成。其次,还需特别重视对“大学生村官”创建项目的帮扶,政府部门在政策上给予优惠,金融部门在信贷资金上给予扶持,还可以吸收社会捐款,依法依规设立专门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或奖励基金,为那些有好创意、好项目、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村官”提供更便捷、实在的资金扶持或金融信贷服务。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特长,结合所在村的实际,在政策咨询、技术培训、资金扶持、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支持他们大胆创业,既让他们能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面貌做贡献,又使他们能选择合适的项目自己致富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真正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实现理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最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缺“官”的领导,缺的是“员”的服务。因此,应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知识丰富或一技之能,引导他们兼当农村急需的政策辅导员、信息解读员、技术“放样”员、资金融通员等。要明确服务对象,对口服务那些缺少技术、缺少信息的农户。明确服务内容,主要为老百姓提供政策法规、信息技术咨询等服务,让“大学生村官”充分把“才智”释放出来。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关规定。没经选举的“大学生村官”不能担任村委干部“实”职,只能任助理、团支书或文化干事等“虚”职,这类职务多为辅助性的。因此,应尽快让“大学生村官”担任“实”职,给他们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既要本着年轻化的原则,在村“两委”换届时,动员“大学生村官”积极参与“两推一选”、“公推直选”,尽快进入决策层,为“大学生村官”快速成长开辟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廖晓明,周玮.我国农村公共管理型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8.7.

[2]于健慧.欠发达地区人才集聚困境与突破路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

[3]宋相义.农村村级组织建设的创新之举—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查与思考[J].前沿,2007.2.

[4]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郭红东,韩玲梅.中国新农村建设—基于村官和村民的访谈与调查问卷叫.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