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生态道德教育于初中科学教学之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2

寓生态道德教育于初中科学教学之中

徐中顺

徐中顺浙江省东阳市横店二中浙江东阳322100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摘要]生态道德是在二十世纪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体系。实施社会的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生态道德的研究、教育和实践。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现在初中生的生态道德状况不容乐观。本文结合道德品质培养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关键词]生态道德科学教学

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从“治本”入手,让人人心中都筑起保护生态的绿色屏障-----生态道德。生态文明是对文明建设体系的深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当前,一些中学生的生态道德状况还不容乐观,特别是初中学生:乱扔垃圾、使用塑料袋、浪费饭菜、不关水龙头、踩踏草坪、攀折树木、让教室灯长明等。所以在当今形势下,生态道德教育异常重要,应在学校德育中占据重要位置,而初中科学学科的性质和教学要旨决定了其在施行生态道德教育上的责任。作为科学教师的我们应善于挖掘和利用体现生态道德的各种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用典型事例说话,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把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始终贯穿在教学的各个方面。

一、晓之以理,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

1.教师应多种途径学习生态学知识,让自己始终保持一桶水

为此,笔者认真学习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专业书籍和报刊,不断充实自己的生态学知识,注意从各新闻媒体和工作实践中收集生态道德教育的素材,如剪报《国务院一号特急令——来自野生动物的呼唤》、《隐秘杀手——大气污染》等,坚持收看CCTV的《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电视节目,并作大量的笔记和录象。

2.发掘利用教材中相关素材,把科学课堂打造成生态道德教育的最佳平台

教师在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好教材,要立足于课本,重视课本知识的载体作用,帮助学生生态道德观念的形成。例如:通过“观察生物”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鸟类、青蛙、蛇是害虫的天敌,啄木鸟是森林医生。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既是过滤器、解毒器、又是消声器、气温调节器,认识植物对人类乃至自然界的重要意义,认识保护植物、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重要意义;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生物成分的动态分析”,使学生认识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自然界中的生物对于生态系统维持生存和发展所起的稳定作用;通过“生物与环境”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尊重自然就能和谐发展,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认识生态环境的复杂结构和生态平衡规律。同时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态道德教育素材,并作必要的补充、引申和扩展,寻找切入点,把生态道德意识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让学生在学习生态学知识的过程中,深化生态道德观,树立生态学的观点。

3.密切联系当地的实际,增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

结合形势进行生态道德宣传,除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外,还可结合当地形势恰当地宣传生态道德。在镇创建全国卫生城镇之际,笔者结合当地的实际,向学生宣传创建一个优美、整洁的环境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镇容镇貌有极大意义,横店的河面环境改善了,一些有严重污染的工厂企业被惩治了,公路上尘土飞扬的景象消失了,那刺耳的喇叭声控制了,居民的生活垃圾不再臭气冲天,到横店的游客络绎不绝……,通过以上这些形式的生态道德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心中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还促进了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营造生态道德教育气氛

美的环境可以陶冶美的心灵,绿色校园对学生的环保意识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生态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催化作用。如校园和班级净化、绿化和美化;使校园里四季有绿色、有花香;在校园里放置一些标语,上面写上富有人情味的宣传语;由学生自编保护环境的小报,设立校园回收站,号召学生回收物品,并对其进行分类和集中处理;引导学生从笔者做起,抵制不良和过度消费行为;用广播系统、橱窗、画廊,及黑板报等视听舆论阵地向学生广泛宣传环保知识;这些措施都可使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潜移默化。

二、动之以情,激发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

1.以富于情感色彩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和崇高的使命,培养其正确的生态善恶观,树立生态正义感,在讲到1998特大洪水灾难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以及数百万人失去自己的家园时,表现出非常地痛心、惋惜;在讲到野生动物惨遭偷猎者杀害时,义愤填膺,对受害的野生动物拟人化地描述其感受,表现出真挚的爱怜同情,发出“从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人类却在残忍地捕杀猴子”的感叹。

2.以巧妙而具体数字,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紧迫感

巧妙利用具体数字,加上老师动情的讲述,看似危言耸听,实是发人深省,在惊讶中加强学生的环境危机感、义务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迫切性。一条蛇每年可捕鼠150只左右,能保住1350公斤的粮食;每只青蛙从春季到秋季可消灭1万多只害虫;一棵树的生态价值是其本身价值的600—1000倍;一节电池可污染1平方米土壤并持续若干年;白鳍豚这个在14万年以前就存在于地球上的特有的淡水哺乳动物,目前仅存120只左右且不能自然繁殖,预计25年左右将灭绝;目前每天近100多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科学家警告:如不加强生态保护,一场同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大灾难相提并论的大规模物种灭绝将会降临地球等。

三、导之以行,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

生态道德行为是在生态道德认识、生态道德情感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培养形成的,需要教师利用合适机会,创造良好教育环境,使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道德情感转化为生态道德行为。

1.用教师的行为,引领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所以教师要在行为上作出表率,如经常帮助园丁整理花圃,主动捆绑折完的树苗,遇见打鸟捕蛇的行为大胆制止等。可以想象,一位在学生面前折损花木的教师是不可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生态道德教育的。

2.用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

如组织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制定《爱护环境公约——八不准》,全体学生签名,使每个成员都承担了执行的责任,对学生产生了约束力,一旦某个学生出现越轨行为,就受到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他改变自己的错误行为。同时对学生的哪怕一点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表扬鼓励,以巩固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

3.用课外的实践,强化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

在学习《水域的污染和保护》后,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出课堂去调查横店有哪些河流被污染了、污染源有哪些、污染程度怎样、对周围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学生通过考察、调查了解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性。这种考察、调查的方式紧紧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生态道德教育不再流于形式;有利于形成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人人关心并参与自觉保护环境的社会新风尚。

由于笔者学校毗邻东磐公路,平时校园内噪音较大。在学习完《声音》一课后,笔者鼓励同学们课外去图书馆、阅览室、书店或上网查询资料,了解“噪音产生的原因”、“回音消除”等相关信息,还专门利用班会组织学生开“新闻发布会”。在交流、讨论中,既资源共享,又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懂得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同时增强了保护大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紧迫感。

巧妙利用生物节日,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如3月12日植树节,配合团总支组织学生植树,修理花圃草坪;4月23日“世界地球日”举办《做一个地球村合格村民》演讲比赛;6月5日“世界环境日”,根据当年主题开展征文比赛。又如世界水日、世界粮食日、防治沙漠化和干旱日、爱鸟周等都可不失时机地恰当地利用。

通过一系列环保实践活动的开展,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把生态道德认识和情感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如学生倡议为保护有限的森林资源,不寄贺年卡,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为减少白色污染,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学生主动上缴鸟枪,弹弓,拒食野生动物。学校树丛中的鸟巢再也没人掏了,学生已感到自己是保护环境的人,敢于制止攀折花木、乱扔垃圾、捕蛇打鸟等不道德行为,从而达到了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今天做起。

4.用法制教育,树立学生生态道德行为的法制意识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各国均采用道德约束、行政和法律手段来制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初中科学教材中也涉及到许多与生态保护有关的法律,如我国将“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制定了《土地管理法》、《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草原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渔业法》等,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正逐步走上法治的轨道,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道德的法制意识。

生态道德教育是百年大计,要有长远意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成才的关键一环是德育教育,其核心就是让学生如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科学教师,传授科学知识不是我们唯一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我们应重在育德,要寓德于教,育人为本,应将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生态道德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也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树立起科学的生态道德观对于学生的成长、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

2.《道德认知与道德教育》.郭本禹.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

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网.2006年10月

4.《培养人文精神:综合理科不可或缺的的教学目标》.施静翰《全球教学展望》,2006年